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康养观察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康养 > 人民康养观察团

通用技术集团张刚:康养产业发展需要事业产业相融合

来源:民生网2024-01-12 17:06:02

当下,我国康养事业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快,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达21.8%,呈持续上升趋势;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城乡医疗资源差距较大。破题需要政府层面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也需要企业创新发展。

通用技术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医疗健康养老集团之一。本期【人民康养观察】对话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济师、通用技术康养公司董事长、通用技术国中康健董事长张刚,分享“通用”答案——如何打通人民健康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健康中国搭建一套科学体系、构建一个范本?

智慧平台和医疗资源下沉同步推进

通用技术国中康健成立于2018年6月6日,是落实中央改革要求,整合9家中央企业医院组建而成的一家医疗健康产业集团。2020年12月28日,通用技术国中康健正式纳入通用技术集团管理体系。

通用技术国中康健聚焦健康养老产业,以健康为主线、以医疗为基础、以养老为核心,通过搭建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医疗保障、健康旅游、“互联网+”等全产业链,打造新型智慧健康养老平台。

“过去五年中,我们的规模、资产和收入每年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长。”张刚表示,当前通用技术国中康健拥有北京电力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等二级及以上医院13家,基层医疗机构30余家,拥有区域健康管理公司9家,康养公司5家,专业平台公司2家,开放床位数8000余张,小通诊所87家,养老床位1660张,服务覆盖全国15个省(直辖市),年服务量达1000万左右人次。目前,通用技术国中康健在服务基层企业、员工、打通人民健康最后一公里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工作。

面对广泛的地域和人群,如何将医疗资源、患者和服务串联起来,是医疗体系实现普惠的基础和关键,通用技术国中康健采取的策略是智慧平台建设和医疗资源下沉同步推进。

一方面,数字化赋能打造云健康管理平台。

通用技术国中康健在2020年搭建“通用云健康平台”,以互联网医院形式向患者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诊疗、就医服务、医患互动、远程医疗、病情管理和疾病诊治等服务,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拓展医院服务的内涵,加强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的监控。

张刚介绍,“通用云健康平台”现已在央企系统广泛推广,并伴随服务的央企将健康业务链条搭建到海外,年均活跃用户量达到约300万人次。

另一方面,有效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近年来,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在提高城市居民就医便捷性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可及性,理论上可以实现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医疗服务辐射至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医疗资源仍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

张刚以电力系统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全国20余个省市有业务布局,占国土面积82%,广大干部员工常年在基层施工、供电、保障、维修、维护,尤其是在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域广阔,人员稀少的地方,员工健康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如今,经过智慧、网络手段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通用技术国中康健在先进医疗保障、看病防病知识传播、就医绿色通道等痛点解决和堵点打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5年时间发展,我们在医疗资源运转方面效率非常高。”借助云健康平台、医疗资源下沉及通信技术和物流体系的完善,通用技术国中康健成功地将医疗康养服务扩展到偏远地区,有效地服务了基层员工和群众。

高层级医联体:医疗资源配置与康养产业相融合

在张刚看来,和政府办医疗机构这样的国家队相比,国有企业运营的医疗机构在赛道选择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政府办医疗机构作为国家医疗队的“主力军”,主要承担着国家卫生规划赋予的职能,包括重大疾病预防和疾病研究等。这些机构在医学临床一线的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引领着医疗科学的发展。

国有企业运营的医疗机构如通用技术国中康健,则专注于利用现有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服务于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医疗产品服务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医疗资源普及性不足等成为主要面临的挑战。

张刚谈到,与地方医疗机构相比,通用技术国中康健在履行中央政策和指令方面,尤其是在统一组织和执行力方面有着很多优势,能够更好地配合中央政策,更容易实施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政策性和制度性安排。“这有助于构建一个适应未来发展的、科学的健康中国体系,在这一方面,通用技术国中康健正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张刚看来,通用技术国中康健不仅仅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而更像是一个高层级的医联体。这种医联体模式不仅涵盖了基础的医疗治疗和上下转诊,还扩展到了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康养产业发展的整合。

“通用技术国中康健的核心是将医疗资源配置与康养产业发展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医疗和康养的协调发展。”张刚表示,这一策略不仅符合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也是对传统医养服务模式的重大突破。

关于产业化融合的契机在哪里?张刚认为,传统医疗产业主要关注医院内的看病治病行为,即普惠制医疗,而康养产业则更加注重医院外服务灵活性和上下游整合。“目前看来,要真正满足14亿人民的康养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提供差异化服务,打开医院的围墙,实现院内院外合力、事业和产业结合,从而为老百姓提供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通用技术集团更大优势是依托医疗核心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方便可及的健康养老服务。”

更大的命题:如何实现健康养老

“通用技术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医疗健康养老集团之一。拥有403家医疗机构、94家养老机构、518家小通诊所、22家互联网医院,约5.2万张医疗床位和约1.5万张养老床位,是床位数量领先、网络覆盖全、全产业链特征明显的央企医疗集团。”

张刚表示,正是因为集团有强大医疗资源支撑,才能构建起全业态全方位服务为保障的大健康生态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全周期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2022年,通用技术集团在通用技术国中康健原有养老业务板块基础上组建成立了“通用技术集团健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通用技术康养公司积极参与国家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设施的重大改革任务,已累计承接全国各地56家培训疗养机构资产,土地面积超过258万平方米。

自2018年以来,通用技术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要求,陆续接收并重组了多家企业的医疗资源。包括能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央企业的医疗机构。目前,集团旗下共有5家医疗平台、1家康养平台、1家健管平台、1家医药公司,共同构成了其在医药医疗健康板块的核心力量,其中包括两家上市公司——中国医药和环球医疗。

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通用技术康养公司约有60多个康养项目投入市场,进一步加强行业影响力,进而引领未来养老产业发展。“健康养老业务已成为通用技术集团发展最快的事业和产业之一。”

张刚总结通用技术康养公司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类: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以及旅居养老产品和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利用闲置的物业资产,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共同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扩大服务人群。这些合作项目不局限于特定地区,而是遍布全国,旨在创造具有示范性效应的成功案例。

通过这样的模式探索,预计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将会出现一批小规模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的出现将为通用技术集团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实践案例和经验积累。

通用技术集团近年来整合的养老资产众多,运营质量和资质上的差异更加复杂。张刚建议,要在满足人民群众普遍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统一的市场服务和产品标准体系。

“通用技术康养公司的合作模式非常灵活,鼓励与各种类型机构进行合作,包括政府和各种社会资本,比如与一些养老领域的民营企业合作。”在张刚看来,当前养老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通用技术集团这样的国资央企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将有助于整个养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成熟度。

当前,中国养老产业正处于市场培育和政策环境逐渐成熟的时期,但潜力和前景已经展现出来。对于企业而言,进入养老市场需要勇气,同样需要实力,更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认知。

“通用技术康养公司在医疗资源、渠道和服务领域有着广泛覆盖的优势”。张刚指出,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密切相关,特别是考虑到老年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周期。通用技术康养公司的最大优势是客户优势,通用技术集团公司庞大的医疗机构网络,403家医疗机构中,三级和二级以上医院超过100家,还有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覆盖了中国28个省份,服务着大约2000万的固定就医人群,未来这部分人群都是可以转化为需要享受优质健康养老服务的潜在客群。

现在,通用技术集团的医疗网络不仅为原母体企业的员工和其家属提供服务,还对整个社会开放,这一点增加了客户群的忠诚度和市场的稳固程度。张刚认为,通用技术集团的医疗机构相比于地方医疗机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是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必要补充。

张刚预测,在未来3到5年内,养老产业的成熟度将有所提升,行业“内卷”也将开始。但对于通用技术康养公司而言,已经做好了准备。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