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同济大学教授孙捷:设计驱动式创新创业的新思考

来源:民生网2024-01-19 18:57:10

在科研创新引导产业转型的全球趋势下,学科交叉的新范式对于催化新型产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设计驱动式创新逐渐成为引领新一轮学科交叉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赋能为实现设计驱动式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相互协同,产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积极的方向。

近日,就设计驱动式创新创业的有关话题,我们对话了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捷。

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聘特聘教授孙捷

新融合:设计驱动式创新下的学科交叉

2015年,孙捷入选中组部创新性长期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成为当年在文化艺术类别中最年轻、设计学方向的唯一入选者。后来,在人才局的委托下兼任文化艺术专委会的副主任。

2016年,孙捷离开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岗位,作为国家级人才回国全职加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发展,致力于聚焦运用艺术学、设计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进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研究设计赋能的可持续时尚创新体系和城市文化区域消费与产业升级的重要问题,提倡科技赋能设计方法,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国家和社会生活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8年间,孙捷积极参与同济大学设计学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对标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上海“世界设计之都” 的建设,亲历并见证了在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时任学院院长)和范圣玺教授(时任学院书记)带领下,学院突飞猛进的高速成长期,实现了同济大学设计学科教育部首批“双一流”,“艺术与设计学科”在最新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此外,还有“同济智慧”赋能的“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的成功召开。

202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世界大学QS“艺术与设计”排名位列全球第10位,连续六年领跑亚洲地区的所有高等院校。

这些成果体现了同济的创新模式在全国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发展和高校各学科交叉融合中做出了引领作用。如今,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和书记陈燕的带领下,学院从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不断朝着一个兼具时代使命、全球视野、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而迈进。

依托同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和“设计创新”双一流学科群的平台优势,2021年同济大学创立了“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开启了同济大学设计学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同济大设计时代”,汇聚设计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力学、电气工程、信息通讯工程、控制科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一级学科,围绕设计与制造、设计与科技、设计与商业等议题展开探讨。

在同济大学,很多教授在各自学术领域创新成果都是标杆。娄永琪教授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社区更新再造实验室“NICE2035”;周洪涛教授建立“艺术创作+设计思维+社会创新”的交叉学科机制,突破了盲人触摸艺术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徐江教授的“知识图谱驱动的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被十余个教学行政部门65位领导共同研讨和借鉴;曹楠教授在数据可视化的创新研究,被广泛应用到信息安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关乎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范凌教授创立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特赞”,把技术、科技和艺术创意结合在了一起;张周捷教授的数字设计艺术创作,几乎拿下了近几年全球各大主流的设计大奖。还有张磊教授的青少年设计创新思维教育研究、苏运升教授主导的设计驱动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高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两者缺一不可。设计驱动式创新在同济大学的学科交叉发展中可谓是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成为同济设计人的DNA。同济大学已经形成了鲜明特色的以“设计驱动的社会创新”为核心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力量。

新动力:设计驱动式创新

早在20年前,创新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罗伯特.维甘提在其专著《第三种创新》中提出了“设计驱动型创新”这一创新模式,这是一种由设计思维和行为主导的创新模式。与传统的研发驱动式创新对比,设计驱动式创新强调的不仅仅是掌握某种独一无二的新技术,而是要对现有技术和社会文化元素的创造性组合与运用,通过设计赋予产品、系统、服务、模式和管理的“意义”的创新手段,国务院学位管理办2021年正式将设计学独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纵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工业革命下的产业经济、信息革命中的体验经济、互联网化的知识经济,再到正在发展的价值转换下的转型经济,可以清晰地看到,创新驱动力转向为“以社会与个人需求为引领”的趋势。创新活动随着经济活动展开,经济活动范式的变革也引发了相应的创新方式的变革。设计驱动式创新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关系,不是挑战和冲击,而是从思维与模式上提供新的战略手段,交叉融合、共谋共创。

孙捷介绍,设计驱动式创新主导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需求端,超越了传统市场或顾客的概念范畴,要求创新者关注整个社会文化趋势的发展,从而准确把握当下的潜在需求,甚至能够引导市场未来的需求走向;另一方面在技术供给端,则并不要求企业通过单一研发获得绝对新的技术,而主要是对既有技术的创新应用或二次开发迭代,包括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系统性附加值。此外,从创新哲学的角度看,设计驱动式创新强调的是从产品与人、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模式来创造可能性,它有效地可以改变个人观念与社会生活,创造的不仅仅是经济亦或人文价值,更优地推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理解设计驱动式创新,需要认识到“设计思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考察各种学科文献和讨论,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将“设计思维”作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理解,这在很多艺术设计院校、经济管理或商科学院都会把这一层次应用到对学生的“开发想象力”上,以此训练学生创造出新模式、新形式、新功能、新风尚的教育中,这也是我们传统中理解的设计思维的狭义概念。

第二个层次,将“设计思维”看作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它会直接影响到系统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走向等相关的路径变化,这一层次在设计和交叉学科理论界的应用较多。

第三个层次,将“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协同创新的精神、文化和方法,这一观点会在社会创新中强调文化和卓越价值的重要性,对高品质的发展具有引导性。

第四个层次,将“设计思维”理解为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学科、一种思维模式和可被传授的技能,对于思维活跃的创新管理者们,它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这一层次的理解在当代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有大篇幅详细的解读。

这四个“设计思维”的层次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融通、互补、丰富的,掌握任何一个层次的设计思维,即使不具备设计行为或者设计教育背景的人,同样能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应用设计驱动式创新的方法。这一观点在全球知名的可持续社会创新设计专家埃佐·曼奇尼教授《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的专著中做了肯定的解释。

设计思维作为方法,正是对应企业在面对复杂社会变革和不断提升用户价值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思维的视野和以系统为基础构建的创新方法,形成从问题解决到意义构建的过程,最终为企业实现全链路的解决方案和从产品到服务的系统性创新。设计思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众多企业发展中炙手可热、方兴未艾的课题,它既具有前沿性又具有普适性。

设计思维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同济大学较早地迈出了一步,拥有很多实践方面的亮点,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首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新双创:设计思维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

2023年4月,作为一个具有创新DNA的同济设计人,在学校党委组织部的信任下,孙捷开始挂任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在学院院长周斌、副院长殷俊锋和许涛教授的支持下,他深入了解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必要性和使命,参加了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多场全国性活动,考察了兄弟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模式与思考。

孙捷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应该从国家战略高度上认识双创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创新能力的塑造;不仅仅是面向大学生,也需要面对教师。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对接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建筑与规划、设计创意与文化艺术、经济管理、高端装备、汽车交通等的发展需要,构建“设计驱动式创新”多学科融合赋能学科体系,形成重点行业影响力,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应用示范等领域提供优质的平台。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有些产品即使是技术上高度创新的产品, 现实中不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成熟的企业也存在这种问题。这一创新的难题被称为“创新者窘境”。无论文化创意产业,还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者窘境”成为在孵化和发展迭代过程中的重要挑战。

近十年以来,伴随全球化和人工智能出现后产生的各类不确定性,对消费者和组织机构都产生了强烈影响,从政府、社会、企业到个人的全系统协作的呼声,以及思考社会伦理与道德角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都在日益增长。

社会的复杂化已经超越了传统工业经济的思维范围,单体的价值构建已经无法解决复杂系统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和目标,也不再是过去产业经济下的物质价值的逻辑,而是同时要考虑到创新共生、互惠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的形式,正在成为即将到来的社会经济的重要特征。

这种“转型经济”的范式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即技术上的领先未必带来商业上的成功。

孙捷表示,设计驱动式创新,可以看作对“创新者窘境”问题和“转型经济”范式的一种回应,它通过对社会文化趋势的关注,探索深层次的市场和个人需求,通过对既有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的使用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需求和技术之间的有效匹配。

在设计思维的引导下,在创业活动中制作商业原型,其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资源有限、资金不足、时间尺度压力或经验不足的初创项目中。设计思维可以有效地构建商业模式原型,使其更快、更准确地评估和持续地优化改进。同时,设计思维并非设计师或者有设计专业背景的人士才能够学习和具备的能力,它作为第三种互补的管理方法 (即双灵活的管理思维) 被研究者提出,核心逻辑是将企业管理思维的分析、基于规则和实践的一面与设计式技能、创造性反思和探索性认知思维结合起来。设计思维在设计驱动式创新中起着核心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突破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方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