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杨曙光:为书画家打开一扇瓷艺之窗

来源:民生网2024-01-25 16:48:57

杨曙光没有荣耀显赫的社会声望,却是一位点燃星星之火的艺术家,目前,他虽然没有一炮而红,却在百花齐放的当代画坛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那精彩尽管还没能呈现燎原之势,却悄然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

杨曙光1943年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1963年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宜春地区文工团、宜春师专、宜春地区二轻局、宜春市文化馆工作,直至从宜春文化馆书记、副馆长职务上退休。杨曙光获得过“国家一级美术师”,也担任过宜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宜春学院教授、江西省版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中心副主任等社会职务,可是,荣誉称号、社会职务对杨曙光而言,好像并不重要,他也并不在意,他很在意“纸漏版画”的发明创造,不,也许“纸漏版画”也不是他最在意的,而最在意“水墨陶瓷画”的研发成功。

纵览美术史,可以发现,“陶瓷绘画”和“纸绢绘画”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其缤纷多彩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美术史里的辉煌,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然而,由于陶瓷绘画与制瓷工艺的互为制约,制瓷工艺的更新迭代制约着陶瓷绘画的发展速度,尤其绢帛和纸张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纸绢绘画的名家和名作,也产生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和品评标准,由此纸绢上的绘画艺术便取代了陶瓷艺术成为主流,并理所当然地被誉为“国画”。而“绘画之祖”的陶瓷绘画则在原始社会后期因制瓷工艺滞后而开始衰退。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受到上层社会的奢爱,材料和工艺才发展相对迅速,却也明显落后于“国画”,一直处于工艺美术的装饰位置,直至清朝后期,瓷画才有文化人介入,并将纸绢上的文人画全方位地引入到瓷画艺术之中。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艺术家才逐渐认识到陶瓷的材优质美和永恒寿命是其他绘画媒介不能比拟的,也才希望在陶瓷上留下一些永不消亡的墨宝,可是,由于创作条件和工艺上的差异,瓷画又常常把一些书画名家挡在大门之外,虽然有些艺术家入了门,却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陸如与杨曙光合作水墨陶瓷作品 《春风满堂寿色千秋》

如今,说到陶瓷绘画,圈内人很快能想到“珠山八友”,大众也很快能想到风靡全国的“大师瓷”,然而,当以今人的眼光欣赏传统瓷器之时,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点遗憾,那遗憾是时代的局限、是科技的局限,也是审美的局限,今人只能在欣赏美妙之时,一并欣赏了遗憾。可是,作为当代艺术家如果仍然以带有遗憾的传统工艺表现新的审美形式,即便表现手法有所完善、即便表现形式有所改变,那也不能解决新时代、新发展的新变化,也实属“新瓶装旧酒”。无疑,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新的悲哀,不仅继续了传统的遗憾,甚至还放大了传统的遗憾,并不能从本质上消除遗憾。“质沿古意、艺变今情”,审美在变化,艺术也需要往前发展,今天的艺术家应该有今人的贡献、今人的表现形式、今人的探索领域。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不仅沿着“珠山八友”的足迹,统合了传统陶瓷绘画优良的表现元素而开拓创新,也以纸绢绘画的笔墨情趣融入陶瓷艺术之中,使“文人瓷画”更具书卷气,从而开拓了新的艺术表现空间。

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也称为“纸上画瓷”,其工艺采用陶瓷颜料画在特制的宣纸或皮纸上,然后将原画植附于瓷面上,再放入窑炉中,通过高温烧制成釉中彩瓷画作品。每幅纸画只能烧成一件瓷画,没有赝品,每件都是艺术家的亲笔原作,既丰富了陶瓷绘画的艺术语言,又为书画家开拓了一条直达“陶瓷乐园”的通道。此项发明创造不仅推进了文人瓷画的表现力,也对“国画”的内容和形式起到拓展作用,正因如此,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也被业界专家称为“国粹合璧、传世之品”。

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首先,消除了地域门槛。由于传统瓷画需要在坯胎上绘画,画好之后,再进行烧制。这样艺术家就必须亲自到制瓷厂家(即窑口)或者到临时创作点画瓷,有的书画家为了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还与窑工探讨烧制温度、色料等工艺,甚至深度参与整个烧制过程。可是,书画家是艺术的创作者,并非制作的工艺者,如若亲自赴一线,既奔波劳累,又身份错位,而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则“业有专攻”“各得其所”就能实现瓷上绘画。艺术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把作品创作完成之后,把作品邮寄给杨曙光“水墨陶瓷画”工作室,选土坯、上色、烧制、出窑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水墨陶瓷画”工作室负责完成。天南地北的艺术家不再受奔波之苦,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自己的瓷上艺术。

 

杨曙光水墨陶瓷作品

其次,实现了深度创作,而不再局限于熟练的小品。由于艺术家常年面对纸本、绢本,对纸、绢的性能十分熟悉,而对土坯或白胎的用笔用色却十分陌生。画瓷时,为了确保完美,书画家往往不敢尝试深度创作,只能小试牛刀,浅尝辄止,画一些应景之作,不能尽兴、不能畅神,而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则实现了深度创作。艺术家在自己工作室,不需要考虑传统陶瓷绘画的工艺要求,完全按照国画的手法和程序,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自己满意了,把纸画作品邮寄给杨曙光工作室,就可以实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效果。

再次,提高了传统画瓷的工艺水平,让水墨与瓷器完美结合。由于瓷上绘画工艺复杂,很多传统瓷画的成品效果并非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效果,而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则可以将纸面的气韵、笔墨、色彩、造型、心境、意蕴等效果原汁原味地还原在瓷釉上,既充分展现出艺术家的才华,又实现“瓷品”与“画品”的高度融合。“瓷品”辉映着“画品”,即便千年之后,存留在陶瓷上的亲笔真迹仍然神采依旧。

当然,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还有很多其他特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绝非工艺师傅可为,更绝非工匠可以比拟,而是艺术发明专利者的杰作、是艺术创造大师的手笔。因为杨曙光自幼喜欢画画,青少年时期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学期间,因崇拜“珠山八友”而立志求远。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杨曙光始终以“珠山八友”为榜样。工作期间,杨曙光坚持绘画创作,也注重美术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杨曙光就在美术界脱颖而出,引起关注,他独创的“纸漏版画”荣获“日中艺术交流版画技法贡献金奖”,“纸漏印刷”获国家发明专利,合著的《纸漏印刷艺术》也已出版发行,论文《美术科技泛谈》获文化部理论研究“群星奖”,并收入多部大型文集中。如果说 “纸漏版画”让杨曙光在20世纪80年代就“登了艺术研究之堂,又入了艺术圣殿之室”,那么对“水墨陶瓷画”的探索则是杨曙光追溯着“珠山八友”的风神而笃定恒心的夙愿,并为之呕心沥血。在几十年的探索之中,杨曙光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于研究、用于实验,也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购买材料、购买器材,他反反复复分析修正、一遍又一遍地调配材料,毕其功于一生,苦心孤诣,穷年累月。可以说,杨曙光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画家、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者,也是一位致力于瓷器现代化的发明创造者。

 

杨曙光水墨陶瓷作品

如今,杨曙光的“水墨陶瓷画”虽然还没有被社会熟知,可是,其未来不可限量,一旦普及推广开来,那必将是震撼性的,也必将给传统瓷窑带来新的生机。尽管现在还有些领导、有些艺术家不理解,甚至误解这一专利发明的意义,可是,新生命总是孕育着爆发的力量,一些先知先觉的瓷画学者已经敏锐地发现了杨曙光的“曙光”,一些企业家也正跃跃欲试,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水墨陶瓷画”必将成为一种变革式的瓷画方式,为书画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而笔者也期待能以此引起更多致力于瓷艺专家、学者的关注,当然,也希望更多艺术家同仁参与其中,以精美绝伦的妙笔描绘精彩纷呈的“水墨陶瓷画”,普惠众赢,艺泽当代。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