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银发经济 利当前惠长远

来源:民生周刊2024-02-05 12:16:06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强调发展银发经济后,国务院办公厅于1月15日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号文件,也是国家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意见指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

有分析认为,银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解难题 强产业

为什么要发展银发经济?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看来,发展银发经济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有近3亿老年人,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顺应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趋势。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孕育着新机遇,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成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新支撑。”张世昕说。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与之前的养老经济、养老产业相比,此次意见中银发经济被赋予了新内涵,即发展银发经济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

对于这个新提法背后的考量与斟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介绍,从国家的规划引领看,发展银发经济充分呼应并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预备于老”的相关产业纳入银发经济范畴,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总体考虑。从个体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阶段和未老阶段并不是割裂开的,应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从社会的代际传递看,银发经济发展离不开各年龄人群的共同参与。

“在未老阶段进行物质和财富储备、健康管理,在老年阶段才能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对于意见的内容,有分析认为,在处理民生和经济、事业和产业关系上,意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将“解难题、强产业”作为两个关键着力点。

分析还指出,一方面,将发展民生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聚焦老年人吃饭、购物、就医、养老、文化等身边的“关键小事”,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社会等生活场景,既保障基本民生、刚需服务,又方便老年人享受美好生活;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和老年人需求变化,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明确的潜力产业,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丰富和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痛点和堵点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此次意见提出,要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具体表现在20余项举措内容。

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以需求为牵引,从“关键小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围绕老年助餐服务、居家助老服务、社区便民服务、老年健康服务、养老照护服务、老年文体服务、农村养老服务7个方面老年人急需的高频服务,分别提出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扩大产品供给,提升质量水平。重点开展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推进产业集群示范、提升行业组织效能、推动品牌化发展、开展高标准领航行动、拓宽消费渠道六大行动,通过高质高效的供给创造需求,提升银发经济整体规模。

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围绕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抗衰老产业、养老金融、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7个前景好、潜力大的产业,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面对广阔的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该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经验看,在老龄化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不同时期,银发经济的内涵不断演变,必须根据其阶段性特征精准加以政策引导。在他看来,当前,我国银发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三点。

一是制度设计还有待细化。比如,现行的医保报销制度是在年轻型的人口结构下建立的,目前的报销费用结构、目录还没有很好地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相匹配。再比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只是在49个地区试点。医保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于激发社会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群体的支付能力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二是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强化。比如,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让更多的产业资本能够在银发经济中盈利、可持续经营?为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产业分类精准制定扶持政策。

三是人力资源政策还有待优化。这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年轻人不愿意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留不住人,一方面发展机器替代、互联网技术可以减少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有很多情感交流的工作是机器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力资源的短缺,特别是照料护理人员的短缺是各国共同的难题,还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也要有更多的市场实践共同去推动解决。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