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高校有序开放,助力全民终身学习

来源:民生周刊2024-02-05 13:04:17

进入寒假,高校校园成了中小学生研学的好去处,校园内的博物馆、体育馆等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一直以来,饱含着书香韵味的高校校园是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有些高校还坐落于景区内,令人向往。

面对社会的热情,近期全国多所高校官宣“开门”。但各学校“开门”方式不一,一些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高校开放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下雪了,游客打卡湖南师范大学。图/梁勇

预约还是畅行?

去年12月开始,全国多所高校放宽了入校政策。如今,在“打开校门”这一步上,全国高校都有所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发文,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等方式进入校园。近日,北京大学新燕园冰场和未名湖冰场对外开放,从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可预约、购票。

全国各地高校都在近期宣布将进一步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更大程度满足社会公众校园参观预约需求。

比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规定,入校参访可登录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刷身份证入校。

也有高校选择了完全打开校门,让游客在校园畅行。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仅全面开放校园,还为游客总结了一份参观攻略,参观地点包括校园暖廊、神舟揽月广场等。哈尔滨医科大学带领游客参观校史馆、人体标本展厅、医学形态学实验室等,此举获得大量游客点赞,成为哈尔滨冬季旅游的加分项。

高校“开门”背后

对于高校校园到底要不要打开大门,如何开放,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大学应该开放,让进出校园更加方便。也有人认为,开放后难免出现校园内人员混杂等情况,担心存在各种“安全问题”。有人担心游客嘈杂,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人提出,校园的不同区域,可以分类管理。

在关于高校是否打开校门的讨论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2023年12月,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平台发布《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的文章,讲述了他在进校门时跨越闸机、被保安追逐,长跑甩掉保安的事,并探讨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为什么必须改。

此事引发热议,关于高校校园开放的关注度更高,很多高校加大了开放幅度,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清华大学发布《关于我校师生员工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指出两校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有人认为,这是清华北大开放程度更进一步。但也有人质疑,清华北大开放要讲究“门当户对”?

“目前,社会对清华北大关注度很高,从侧面反应出大家浓厚的名校情节。如果校门完全打开,可能清华北大承受不住这份热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民生周刊》记者分析。比如,寒假期间,很多研学旅行团组织中小学生到清华北大游学。但仅仅是到校园里拍拍照,“到此一游”并没有什么意义。深度的游学要去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看看,去听听讲座,但这些都要精心安排,也要看学校的档期。

“北京其他大学也各有特色,不要都盯着清华北大。一个学校每天能接待多少游客?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熊丙奇说。

呼吁高校打开大门,背后还有公众对高校开放的期待。不仅是校园的开放,更是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开放,学校资源的共享。在高校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之前,去大学听讲座甚至旁听课程是一种良好的体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让公众在校园中受到熏陶,这也是高校的社会责任。

在他看来,高校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开放,有一个重要维度是大学怎么样对待社会。如果强调解决社会问题,明道济世,那么大学的理念必然是开放的。如果高校是高高在上,把自己当作一个行政机构的下属单位,那么大学就不会开放。

走向开放,助力终身学习

教育部办公厅2023年发布《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协调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开放共享学习和教育资源,服务城乡社区居民学习,鼓励推动高等学校等向社会开放参观。

今年1月初,教育部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储朝晖记得,很多高校曾经没有围墙,后来慢慢地把围墙建起来了,但查个身份证件也可以进去,疫情这几年管得比较严。但其实高校的门禁管得越多,麻烦就越多,越拥堵。当高校校园成为一个稀缺资源的时候,反而会吸引很多人去赶个潮。

事实上,有的高校一直保持开放。比如,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压根没有围墙,也没有实质上的校门。校园与社区融合在一起,市民、游客可以自由出入。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师生习惯了这种开放的校园生活。

在熊丙奇看来,各个高校情况不同。“要因校制宜,在听取全校师生、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向社会开放的方案,实现学校的开放和保护,维护学校正常教学教育秩序的平衡,不能搞‘一刀切’。”

熊丙奇认为,大学最初的设计理念很重要。如果设计之初,大学就是和社区融合在一起,那么大学的道路、草坪甚至体育馆、图书馆都可以和社区共享。而对于已经有围墙的高校,开放校园之后,公共资源的配置,学校内部的管理都要进行系统调整。

储朝晖相信,正常情况下高校都可以应对开放后的局面。但我们对所有国民都应该进行秩序方面的教育,让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校园内外举止文明。

高校打开物理意义上的“大门”只是第一步。未来,期待各种无形的“校门”向社会敞开,高校与社会融合发展。这样一方面让高校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让高校成为文化传播中心和科学教育基地,助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刘烨烨   唐晓彤  □  实习生   刘鑫坤)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