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刘秉鑫:书画同源 造化于心

来源:民生网2024-02-06 21:12:31

任何引起瞩目的艺术都不是单纯的技法呈现,而是技法之器与艺术之道交相辉映的结果,尤其绘画,更不是耍笔墨、玩技巧就能感人的,而是和风细雨的抚慰、温润性灵的感染,笔道里写着情感与心性的交融,图式里凝聚着人生感悟、处世哲学、文化修为。

前几天,有关刘秉鑫的一篇短文,配了几幅山水、篆书的图片,一经发表便好评如潮,热火朝天,那山、那水、那书法,无不成为焦点。笔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发表观点,阐述想法,并对刘秉鑫其人、其艺做了全面梳理。

刘秉鑫写了一手好字,尤其篆书,字体烂漫自然,疏朗俊逸;线条婉转流畅,骨力匀称。与篆书相比,他的山水画因便于观赏、轻松品读、亦能神游,更容易由观入心,引起共鸣。 

显然,“书画同源表现造化于心的意境”是刘秉鑫的高明之处。这得益于娴熟的艺术表现力,并借助娴熟的表现力表现自然之美、表现眼中之美,更重要的是,他把艺术思辨、学识修为、人生经历贯注于山水意境之中,让天地、草木、山川、溪流得到升华,也让个人气质在不经意之间流露。

在艺术道路上,刘秉鑫与当代很多艺术名家一样,自幼喜欢绘画,也魂牵梦绕着各种形态的艺术样式,并为此不断追逐,上下求索,不同的是,那些大众熟知的画家比刘秉鑫出名早了一些,刘秉鑫则始终处在厚文养正之中,锐意模学,积学厚养,他不求艺名大噪,却也在信息全覆盖的今天,出了圈、爆了款、火了起来。

刘秉鑫1967年出生于北京,现为现为北京房山区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燕山画院副院长、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翻阅刘秉鑫的艺术经历,可以发现,他写书法、画山水,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还要不停地求新求变,绝不能有任何炒作的动因,也不能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这是工作要求。也正是工作要求,他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并由此通过外因发现了自己,也一定是骨子里深情于绘画,才矢志不渝,不断求索,并由此通过内因完成了自我蜕变。生活在山明水净的房山地区,又潜意识里充满对文化艺术的渴慕,当独自凭栏之际,任何人都会思逸神超,更不要说多情的画家了,而且,刘秉鑫又是一位敏感的画家(这从的山水里可以看到),所以,清风朗月之下,他情不自禁,流连书斋之时,他“心斋”“坐忘”,“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于是,笔墨生发于观景寄情,他意得所适,心境流淌于毫颖缣素,他心得所遣,笔墨写着喜怒哀乐,广阔丰美的联想则溢于画外。

外因辉映着内因,浸染着、丰润着,生命的风采也在渐进、渐变之中融入笔墨楮素,升华了笔墨,也蜕变了艺术。 

初看刘秉鑫的山水,笔者仿佛看到了王原祁:“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之外”。也仿佛看到了李可染:“用最大功力打进传统的层层积染,用最大勇气打出传统的逆光通透”。细品又想到黄子久:“袖携纸笔,随手摩记,以得江山造化之功”。也想到了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争神”。刘秉鑫的山水从自然写实而来,却富有古意,得历代古人神髓,却很现代。

从刘秉鑫的山水里可以看到他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夫,这源于传统中国画的基因,并通过传统笔墨与光影、透视、造型等新时代艺术表现语言的融会贯通而呈现出来的视觉力量。一定是常年锤炼书法的原因,刘秉鑫对笔有着超强的掌控力,也一定是无意之间以“书法入画”的形式表现于绘画,才能稳准狠地画出精致的造型,并且充满线条的张力。在刘秉鑫笔下,深岩巨壑、野草林木、飞瀑溪流等具象之物,形态欣豫,情景融洽。春天的淡怡、夏天的苍翠、秋天的明净、冬天的萧疏,他对景造意,则景随步步移,他对山写景,则山形面面观,而形、光、色、线的交相辉映也生动自然,充分体现出扎实的写实能力。然而,刘秉鑫并没有一味固守形准而失去传统笔墨的韵味,他在强调形准之时,用笔也很活,墨韵也很微妙,浓、淡、干、湿,他不拘泥常规、不拘常态、不拘常法,却笔笔生发,笔笔有法,那法是传统之法、是传统之韵、是传统之神,那法也是一种融合,一种互通奇妙的高级融合,含秋风,蕴春泽,而笔与墨也在离披点线之间,能安、能奇,奇中有安、安中有奇,粗笔浓墨处,颤掣飞动,细笔轻色处,妙造其极。画面之中,具象神似,意象浑成,具象辉映着意象,笔周而意远,韵古而气壮。

如果说刘秉鑫的笔墨里有唐代山水的气韵、宋代山水的浑成、元代山水的意境、明清山水的纯熟,也许会有盲目崇拜之嫌,可是,笔者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些,而且,在刘秉鑫的山水里,笔者还看到华滋,如黄宾虹,也看到光影,如李可染。事实上,刘秉鑫曾十多年锤炼传统笔墨,即便现在,他依然从传统笔墨之中,淘宝、取风神,但是,刘秉鑫的笔墨并非陈陈相因于“荆关董巨”、“刘李马夏”等名家笔下山石、树木,也并非泥古于“元四家”、“清四王”、石涛、龚贤等传统程式化的笔墨语言,而是,中西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集众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实实在在地传递着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元素。可以说,刘秉鑫的笔墨是传统诸家之法统合一体、融成精妙的结果,也是在新时代艺术语境下“凡数万本、方得其真”的笔端升华。

如果说“娴熟的艺术表现力”是刘秉鑫登高望远的基石,那么画面洋溢着清新恬淡的文人格调则是他的底色。他的格调一定是游于艺而基于儒、基于诗词的生活状态,尽管刘秉鑫不是探究老庄、孔孟的学者,也不是研究唐诗、宋词的专家,可是,血脉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加上常年从事文书、宣传工作,读、写、画是他生活的常态,他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徜徉于老庄哲学、孔孟之道、诗词歌赋之中,久浸成习,他拥有一处诗意的心境也在情理之中,而艺术本就心境的载体,于是,诗意如缕缕不绝的心语迹化成笔墨、迹化成意境空间,也迹化成温润观者心灵的审美形态。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外美术史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刘秉鑫关注的对象,“荆关董巨”“刘李马夏”“元四家”“吴门画派”“清四王”等诸多中国山水名家让他陶醉,而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洛可可艺术、印象派、野兽派等各种西方艺术流派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为难得是,如数家珍的艺术形态让刘秉鑫流连忘返之时,也让他警醒、思辨,由此不断审视自己,不断调整方向,也逐渐以“娴熟的笔墨承载着文人的心境”形成个人特色。

然而,刘秉鑫的文人心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孔孟、老庄、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还应该有“外师造化”的写生和“中得心源”的妙悟。也许常年面对自然的原因,刘秉鑫的山水总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清旷的、明净的、疏朗的、典雅的……,这种真实是仔细地观察,也是敏感的情绪,源于写生、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妙悟。刘秉鑫每每面对自然山川总能激发起创作的欲望,也总能凝神构想,致力于清景合一的酝酿,于是,笔墨、色彩、光影、透视,他像荆浩居于洪谷山、范宽面对华山一样,功期造化,写山真骨,他也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样,面对山中四时朝暮,对景造意,创意自我。高远、深远、平远,搜妙意,创真情,皴、擦、点、染,能空旷、能重晦、能清幽,画面近视如千里之远,远望又不离坐外,仿佛走进了清幽绝胜之境。

放眼当代画坛,骆根兴、李翔、袁武、苗再新等军旅画家体内都似若充满能量,他们总是秉持恒心深耕艺术之极致、探索艺术之未来,他们的作品也都闪烁着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有军旅生涯的共性,如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也有军旅生涯所孕育出的个性,如细腻的真情、敏感的内心,刘秉鑫也是如此。在刘秉鑫的山水里,既无萎靡之风,也无颓废之势,而是恪守着主流正脉的笔墨语言表现堂堂正正的艺术形式,充盈着现代居家办公的装饰趣味,又洋溢着文人情调,让人难忘,如青春岁月,历久弥新。显然,他们卓然而立于当代画坛,而他们所构建的艺术形式是否成为当代画坛的标识?是否成为未来的经典?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他们独特的风格则通过观众的点击量得以证实,而他们的作品也在众多观者的审美意识形态中留下了难以消弭的印记,为此,笔者也滔滔不绝,言犹未尽。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