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地方两会的民生规划

来源:民生周刊2024-02-26 15:33:05

黑龙江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达到11.7万个。

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养老金集中统发新模式,宁夏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年度提高120元,医保补助提高到640元。

天津提出,2024年将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机构10家,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000户,推进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深化老年人助餐服务。

……

日前,地方两会相继落下帷幕。省级两会透露的一组组数据,无不传递出民生政策的暖意。过去一年,各地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丰硕成绩,民生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地方两会为今年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透过地方两会的民生规划,可以明晰民生改善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亮眼答卷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通过出台普惠托育政策,北京新增幼儿园托位超过60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新增中小学学位3.8万个,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全覆盖,发布实施新一轮中考改革方案。

和北京类似,广东省在推动“学有所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通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工程,该省办好乡镇“三所学校”和县域高中,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超6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30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超5万个,平稳完成义务教育招生365万人,创近年新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严格贯彻落实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效。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优化调整中小学(幼儿园)4892所、教学点4352个,“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3年,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民生福祉。除教育外,各地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均交出了亮眼答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就业实现了总体稳定、积极改善。

一件件民生实事,背后是发展的温度、治理的精度。为提升“一老一小”服务,福建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建示范性长者食堂3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50个,新增普惠性托位1.28万个。

为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安徽省创办“民声呼应”平台体系,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安徽省省长王清宪透露,平台载体汇聚群众关切问题3.62万个、已解决3.5万个。

民生规划

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问题,各地两会都明确了新一年的计划。

稳定和扩大就业,才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在促就业方面,北京市提出明确目标:“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26万人;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促进12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

事实上,“就业优先”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着力点。《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几乎所有省份都将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河北、福建、重庆等省份,都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提出要求。

除了设定就业总目标外,很多省份还制定了完成目标的政策抓手。

例如,广东、山东都提出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其中,山东今年将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通过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广东将建成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抓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3项培训工程。

除促就业外,教育、医疗、生育、养老等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日常,不仅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领域也是各地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

为方便群众就医,多地开展改革试点。吉林提出,扩大“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服务试点覆盖面,“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实现全覆盖。重庆提出,建立“一人一码一档”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推动跨机构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认。

不少地方提出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江西提出,完善生育、养育、教育支持政策体系,资助新生儿免费参加基本医保,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该省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一些地方提出明确目标:黑龙江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达到11.7万个。上海明确,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7000个社区托育托额。

目标虽宏伟远大,但又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近年来,四川每年统筹实施30件省级民生实事,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就在身边,要用心体味和真正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闹心、最期待的问题。”四川省省长黄强谈及民生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时表示。

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湖南省省长毛伟明提到:“把群众‘想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把政府‘要办的事’变成群众‘支持的事’。”“乡村美、乡亲富、乡味醇,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要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奋力推动新时代‘山乡巨变’。”

毛伟明谈道,今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并将实事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第20年,要科学谋划好今年的十大重点民生实事,确保更可感、更可及、更有力。

财力倾斜

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心坎上,让人民群众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通过转移支付,2023年中央财政给地方送去的支持首次超过10万亿元。按照预算,两个人口大省分别得到了超过5000亿元。广西得到超过3500亿元,青海、宁夏各超过1000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起点,也是群众幸福的落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转移支付超过了当地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当地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各地财力都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在宁夏、青海等欠发达地区,2023年用于民生的支出都达到财政支出的75%以上。

2023年,广西用于民生的支出将近5000亿元,占到自治区财政支出的80%左右。这些钱大到用在普惠性的提升社会保障服务上,小到用在屯级公路、小型桥梁的建设维护上,还用在了实现县级三甲医院零的突破等基础医疗保障上。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财力同样是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七成。

“我们要真正习惯过紧日子。牢记财政的钱是人民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坚决压减不必要的支出,严厉惩处大手大脚、挥霍浪费行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上,用在老百姓身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贵州省省长李炳军的这段话迎来众多网友热评。

2023年,贵州严肃财经纪律,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决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2024年将继续统筹财力,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