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源泉

来源:民生周刊2024-03-07 15:08:34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等问题也有重要价值。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科学创造性地与时代相结合运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发挥新的价值和为解决实际发展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强大的思想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久弥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和思想,中华文明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强调仁义礼信、忠孝廉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道德和人伦关系,重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科学利用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崇尚仁爱、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服务人民、尊重自然、重视科学、讲究辩证、热爱学习、诚信守法、艰苦奋斗等伟大中华民族思想体系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也形成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的价值观,也形成了心系人类和平与发展、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人类哲学思维等,这些思想内蕴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成为中国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全人类、人人平等、富裕、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的崇尚仁爱、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服务人民、尊重自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和精神高度契合。在中华儿女面临生死存亡时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改变了中国命运,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再度激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道路的选择、中国理论的发展、中国制度的建构,深刻影响中国精神的弘扬、中国价值的构筑、中国力量的汇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强大底气、历史主动和坚定自信。

当前,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尤其是AI智能时代快速发展条件下,互联网中各种直播、微视频等使得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复杂,各种思想信息快速传递并影响着社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有些思想是正能量的传播,有些思想是负能量的传播,甚至有些思想是在颠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下人们需要在纷杂的思想信息中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这个答案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从中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具体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度挖掘并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学习正史、学习圣贤精神、学习古代优秀思想、学习传递家族优秀精神、学习古人遵守道的方法等,并把学习成果与现代结合,加大推进区域文化建设,弘扬区域内从古至今优秀的人文精神;需要我们创新出一套接地气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方法,培植人们正确的信念,引导正确思想方向,凝聚人心,提升正确认知能力,清醒看到中国人精神,明白我们是中国,坚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最佳选择。

屹立世界舞台的坚实根基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改变了近代100多年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进入21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发生变化,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重心的转换,作为5000多年未曾断绝文脉相承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长、规模大、未断绝、原生和完整的文字历史记录等,中华文明将在21世纪成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和提供智慧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人类文明的领跑者就必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弘扬中华文明精神,全面创新发展。

中国要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舞台上,就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站稳脚跟的深层次根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就是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深邃的文化根脉,传承不绝的民族精神与执着于心的信念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深刻把握世界文化激荡态势,夯实文化根基并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并行稳致远的根本之策,是我们勇于面对全球文化交锋竞争并克敌制胜的基本法宝。当代中国面对世界文化激荡新态势之所以能够牢牢站稳脚跟,一个无可替代的根本性因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坚固支撑。

中国要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舞台上,就要有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又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筋骨与气质禀赋之中的认知思维和人文精神,其核心和精髓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结为民族精神。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传唱,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意志品质的写照。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遇难不屈、遇危不乱、遇险不倒,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标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园地中呈现出非凡的风韵与气场。

中国要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舞台上,就要有创新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中国人民智慧,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独具魅力。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创造的灿烂文化,汇聚着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思想精华,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有关治国理政、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伦理、道德修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精髓要义,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清廉从政、勤勉奉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民胞物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乐礼善学、尚中贵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中华文明关于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价值理念,远非推崇资本趋利本性、个人主义至上、零和博弈思维的价值追求所能比拟。20世纪80年代,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智慧,显现出它消弭戾气、驱除偏狭、抑制凶顽的可贵效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必能促进世界文化朝着繁荣稳定、公平正义、秩序和谐的方向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涵盖了人类发展方方面面,为我们后人提供许多解决问题的优质方案。比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因为,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取长补短,优化治国理政的方案,这就是我们独有的优势。再如,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优势资源,结合现代实际,创造性地总结出中国独有的经济规律和模式,从而克服经济危机发生。因此,深入发掘与着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就要学会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国家治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外交、统战、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寻求优质方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团结统一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进取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成为当前中国的思想认识统一提升的重要支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人类共同富裕发展的思想继续为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我们进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是打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之深厚根基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赢得文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  中国文联办公厅二级巡视员   武震鑫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