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小刺梨撬动区域大产业

来源:民生周刊2024-03-07 15:10:43

夏开粉色花,秋结金黄果。将时间往回推移5年,那些肆意生长于山野间的灌木植物,还只不过是云贵高原上毫不起眼的小野果,少有人问津。直至刺梨真正的药用价值被挖掘,再经由科学引导和科技赋能,那些曾在深山无人识的“野果子”才逐渐发展成为助力贵州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贵州刺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30%,已跃升为当地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在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中,贵州的刺梨更与辣椒、酱香型白酒等产业一起,被列入全国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贵州刺梨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诸多优质企业的助力,家有购物集团便是其中之一。截至2023年底,借助企业自有IP《大国好物》强大的带货能力,家有购物已经和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合作种植刺梨规模达到2万亩,产量超3000吨,间接带动大方县东关乡周边农户750户增收,其中脱贫户203户。

传统农业向科技型产业链延伸

2021年,家有购物集团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政府决定携手共建刺梨特色产业,通过建立刺梨标准化生产基地,调整优化当地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借用科技的力量带动贵州刺梨果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对系列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科技型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双方合作不仅为地方特色农作物有机种植及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效支持,还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种植户的收入。

“以前我们在石旮旯里种玉米,几乎很难真正产生经济效益,现在通过科学种植刺梨,年亩产值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脱贫产业。”毕节一位刺梨种植户表示。现在,这位朴实的汉子正准备用这些年种植刺梨的收入翻盖新房。

为了推动贵州刺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家有购物集团更是不断创新探索,通过与知名深加工企业合作来提高刺梨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并借此实现了企业的大跨步转型发展。

融媒快车树立广电助农新典范

在刺梨产业链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其打造多年的全国道地物产原产地直播IP《大国好物》,此节目宗旨便是帮助优质农资产品走出大山,以产品带动产业,通过“原产地名优特产+直播带货”,将电视购物、网络直播、APP、OTT等多种形式跨平台融合直播,助力特色农产品上行,让原产地好物通过“云端”走出去,借乡村振兴之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为了让刺梨产业链端深加工产品迅速抢滩全国市场,《大国好物》曾多次将直播间搬到大山深处,通过溯源专场带领消费者亲至特色产品的原产地进行参观考察,进一步了解产品的文化起源,体验贵州的风土人情,提高消费者对刺梨这一新兴产业的认可。

以2023年5月31日为期3天的直播为例,节目组将直播间放置于大方县刺梨花海、万亩梯田的环绕下,制作精美的各色深加工产品在高山流水的映衬下更显天然本色,消费者也通过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达模式,体验到了追本溯源式购物的美好。这次直播活动也首次实现了与“贵州卫视”官方抖音账号的实时联动,进一步带动各类特色产品搭上“数字快车”,为贵州农特产品赋能,帮助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树立了广电助农新典范。

透过这一栏目对刺梨产业的强劲推动可以发现,《大国好物》更饱含着一种让中国人“回归”的情怀。回归田园,让远在天边的游子们感受家乡的温暖;回归艺术,让源远流长的工艺被记录和珍藏;回归传统,让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传递、流淌。

据了解,仅2023年该公司销售贵州刺梨相关农副产品金额便达到了6000余万元,未来还将持续深耕贵州刺梨供应链产业,继续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加速推进由自身销售商向生产供应商的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如今,从贵州大山中走出来的《大国好物》已经先后走进了四季如春的云南、五彩锦绣的江南、巴山蜀水的四川,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新疆,并借助各地特色好物构建起“创造需求”的健康媒体新零售格局,其宗旨也从好物推荐升级为价值发掘,深挖地道风物的长续发展价值,目的在于建立起产业助农的长效机制,带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

□  高煜荣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