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让汽车金融更好服务车主

来源:民生周刊2024-03-07 15:11:53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2023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456万辆。可以说,高度依附汽车销量的汽车金融,在助力政府纾困民生消费、发挥金融行业拉动消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汽车金融领域的种种乱象,也是屡见不鲜,包括“金融服务费收取不合理”在内的汽车金融问题,都被社会广泛关注。

为健全和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监管体系,强化分类监管,引导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主业,大力促进汽车消费,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发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评级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评级办法共5章22条,包括总则、评级要素、组织实施、评级结果、运用和附则。有分析指出,评级办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评级要素的设置引导汽车金融公司转变经营理念,严守合规要求,强化风险防控,发挥专营专业特色功能。

生乱象 聚风险

事实上,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成立近20年来,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都得到快速增长,其作为主要的汽车产业金融支持力量,着力为促进汽车销售、畅通汽车产业链和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过去几年汽车金融发展如火如荼,由此而生各种市场乱象,同时也积聚了大量风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日前就指出,目前行业整体发展相对平稳,资产规模趋于稳定,各家机构在业务模式、风控策略、运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开始呈现差异化特征。“制定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规则,充分反映当前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强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引导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主业,围绕服务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提升专业金融服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有业内人士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汽车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频繁的欺诈行为,其根源还是在于平台自身风控能力薄弱,缺乏风控意识。其中,汽车金融行业信息不透明,市场缺乏健全的信用体系,加之平台自身风控能力不足,造成企业无法有效地规避重复二押、骗贷等欺诈行为。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许多交易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过度追求放贷的规模和速度,放低了对风控的要求,甚至忽略汽车金融风控环节,大大纵容了骗贷现象的滋生。”致使汽车金融领域乱象不断。

此外,据不少购车者反映,销售人员并不会在推荐贷款时告知需要交纳金融服务费,往往是在交了首付款后再提出。如不交服务费,首付款也无法退回。一旦拒绝缴纳金融服务费,车主还会面临4S店在上牌照等方面设下的诸多障碍。

而此类经销商不择手段诱使消费者缴纳汽车金融服务费,似乎已成汽车销售行业潜规则。2019年,西安车主维权导致奔驰因违规收取金融服务费被银保监局罚款80万元。即使在监管部门数次整顿后,一些经销商仍顶风作案。

在不少案例中,4S店经常会给消费者全款买车与贷款买车两种选择,利用二者的优惠幅度进行比价,再告知消费者银行贷款手续繁多,不如4S店的渠道方便,引导消费者在4S店贷款买车。

强化分类监管

据介绍,本次发布并实施的评级办法,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监管评级工作,全面评估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管理与风险状况,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实现分类监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至于本次评级办法的主要特点,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从两方面作出说明。一方面是评级内容体现了最新监管要求,结合近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公司治理、股权管理、资本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制度,将有关监管要求纳入评价内容。

另一方面,评级内容反映行业特点,专设“专业服务能力”评级要素,突出强化汽车金融公司专业能力建设的监管导向,引导汽车金融公司坚守专营专业消费信贷功能,围绕服务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提升专业金融服务能力,丰富汽车消费信贷产品供给,满足居民购车消费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扩大内需。

2023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扩大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增加售后回租、汽车附加品融资、汽车售后服务商贷款等业务。

而评级办法又对业务分类监管作出规定,是出于什么考虑?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为强化分类监管,我们制定了评级办法,通过建立和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监管体系,全面评估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管理与风险状况,综合评价不同业务的复杂程度和潜在风险情况,将不同的监管评级结果作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分级分类监管的审慎性依据,对于风险较大的汽车金融公司,限制开展高风险业务,利于有效控制对外业务风险。”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