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2024全国两会丨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韧性城市建设要“强基层”

来源:民生周刊2024-03-07 17:18:39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极端天气频发。

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频发,势必会给群众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2023年7月,我国因洪涝、台风、地质灾害和干旱灾害等就造成1601.8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因灾死亡失踪14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11.8亿元。

作为人类居住的主要聚集地,城市一旦遭遇灾害就容易产生风险连锁效应,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城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实现城市安全治理关口前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转变,建设韧性城市是风险防控的战略选择。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看来,在自然、社会不确定因素、未知风险面前必须更加重视基层应急处置、动员、协同应对的“韧性”建设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 郭媛媛

韧性建设存短板

韧性安全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韧性城市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

所谓韧性,是指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目前来看,韧性城市的基层韧性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郭媛媛表示,无论是城市社区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是公众对不确定的安全风险应对,均有薄弱环节。

郭媛媛建议,可从畅通社区基层信息数据联系、建立联动平台方面着力,进一步夯实城市应急协同、组织、动员的基础。

具体而言,通过搭建城市治理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常态化社会联动机制,保障社区平急两用信息交流和数据要素流动通畅。将社区内居民、单位等纳入信息系统,持续提高社区治理智慧化水平。

与此同时,建构具有动员功能的社区基层组织,从而在社区基层应急体系机制中发挥调动、组织志愿服务和志愿人员的作用。

“要建立规范、科学的社区基层平急两用组织,以及管理韧性结构、框架。”郭媛媛建议,通过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保证灾害应急、应对时社区发布的信息能准确及时传达到居民,居民遇到困难能快速找到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求助。

健全应急机制

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时,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重要而迫切。梳理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不难发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超大城市中都明确提出打造“安全韧性城市”目标。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韧性城市的重点是提升城市系统自身组织、功能协调、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从而提高城市应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

“目前来看,基层政府与公众在应急协同、应对、处置的规定、标准方面仍有模糊之处。完善城市应急响应与扶助、救助体系,厘清相关各方责任、义务边界,健全应急管控机制。”郭媛媛说。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运行越来越复杂。郭媛媛建议,以城市为应急管理的主体,通过制定专门的城市地方性法规,对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及参与应急响应、扶助、救助各方在应急事务中的责任、义务、行为边界等作出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应急事务中各方主体行动、作为等有法可依。

“要强化政府主导的城市应急管控体制、机制。”郭媛媛建议,在健全灾难应急处置流程环节同时,加强城市应急管控社会治安管理能力和水平训练,强化应急管控军地协同体系、机制建设。

在灾害应急中城市内部各组织协同方面,要建立多层次、优结构的应急生态格局。

“首先要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社会性的灾害进行细化分类、分级、分层;然后制定行政协同、基层互助的应急体系、预案,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层级、跨社区应急协调体系和行政组织、动员机制。”郭媛媛说。

提升基层应急水平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

本次会议提出,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性投入,根据地区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灾害事故特点、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要强化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如何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提升公众应急素质,可培养居民参与创建韧性城市的集体责任感;组织社区活动,可打破社区居民间的社交隔离,提高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及其应急任务的主体意识;定期开展应急方面的讲座和科普活动,强化居民面对灾害风险应急意识和专业知识储备。”谈及提升公众应急水平的措施,郭媛媛说。

此外,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需要吸纳居委会、业委会、社会组织、居民代表、志愿者参与平常社区治理,并不定期开展防灾教育和防灾演练,提高居民自助、互助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

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技能和设备的加持。为此,郭媛媛建议,探索建立每个社区一支居民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时能组织具有专业知识的居民,参与对社区基层应急监督、协助公众,同时建设配备常规应急设备的“社区应急服务站”。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