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代表委员建言“银发”潜力产业

来源:民生周刊2024-03-19 10:02:2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此前,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个关于“银发经济”的专门政策。意见提出,要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包括: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抗衰老产业、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拓展旅游服务业态、推进适老化改造。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银发经济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就银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破除老年消费市场乱象

当前,我国有近3亿老年人,《“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

经过调研,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何寄华发现,老年人口规模增加,老年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提升,为银发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潜力。然而,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刚刚起步,供给体系和能力尚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一些不法分子以名不副实的产品、夸大其词的宣传俘获了老年人的钱包,严重危害着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何寄华提出,要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破除针对老年消费者的违法违规乱象将是关键。

何寄华提出,要强化保障,提升银发经济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何寄华建议,强化政策协同,将发展银发经济与扩大消费、城市更新、民生实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既有政策相衔接,重点从医疗、科技、金融、人才等领域加强配套政策的完善与优化,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针对养生保健、理财投资等领域开展重点整治,防范“打感情牌、走温情路”的诈骗套路。何寄华建议,加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银发经济市场环境;增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意识,规范老年人消费供给渠道。

此外,何寄华还提出,要提升温度,满足银发经济持续发展迭代的需要。何寄华建议,重视老年群体情感诉求,为老年人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社会交往提供更多机会;加强“新老人”群体的消费产品、文娱服务、健康管理、金融服务等产品和服务的供需适配,打造更时尚、更细分、更多元的消费场景,促进“新老人”消费升级。同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养老场景,大力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智能化日用辅助产品、安全便利养老照护产品、适老化环境改善产品等研发。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健康养老供给选择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人口数量激增,老年人消费需求也由生存型向更高层次转向。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养老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晰。当前,健康养老产业职责分散于发展改革、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不同程度存在重特困兜底轻社会普惠以及服务供给与有效需求偏离的问题,难以系统性推进工作。二是系统性政策及统筹性规划不足。现行政策多集中在社会领域,关注点大多集聚在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社会优待等公共服务领域,政策碎片化问题依然存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还未贯穿到政策实施全过程,如服务主体基本集聚在老龄人群,政策集聚在养老机构、医疗养护领域,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三是健康养老产业有效供给不足。老年群体消费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现有公共服务多集中在医疗和养老方面,市场消费意愿也集中在失能照护“刚需养老”、高收入群体“品质养老”两端,缺乏普惠性、备老的产品服务。四是业态融合发展不均衡。养老产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的市场化特点,需要从战略上正确处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陈雍提出四点建议:

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明确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部门职责、重点任务、年度目标,增强宏观规划、法治保障、行业监管等方面工作合力,有效解决资源整合不够,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提高推进养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

建议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研究出台支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意见及养老产业市场化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养老产业支持政策清单,全面实现清单管理制度,统筹推动养老产业市场规范、要素供给、环境营造工作;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探索财政对于健康养老补贴方式由“补机构”向“补受益人”转型,从服务、产品、就业三方面打造“银发经济圈”。

建议民政部商请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部门清理废除养老服务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进一步优化登记、审批、综合执法工作联动。

建议发展改革委明确健康养老产业服务产品范围,推动建立产业标准体系,开展健康产业经济增加值核算工作,从健康养老产业的普惠性、公共性特点出发,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提升健康养老产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充分满足各年龄阶层“银发群体”需求和期盼,推动市场有能力、有动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健康养老供给选择。

优化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养老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许多养老院存在生活单一化、管理封闭化、环境医院化的现状,缺乏人文关怀和文化氛围,导致不少老年人不愿意住养老院。

怎样通过改善养老院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吴为山认为,要倡导人文关怀,让养老院更有居家感。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离开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进入养老院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所提升。养老院要增加个性生活环境:老年人可以将个人家具和装饰品带入养老院,使房间更具个性化,让老年人具有居家感和温馨感。

吴为山建议着力打造特色项目,让养老院成为文化乐园。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基础和社会角色,为养老院老年生活配置不同的文化项目,如书画、琴棋、音乐、舞蹈等,使养老院成为一个老年大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兴趣爱好,建立“专科型”养老院,如体育养老院、艺术养老院、棋牌养老院等,让老年人在共同的兴趣中找到归属感和乐趣。

此外,吴为山提出进一步以文促旅,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具体而言,特色养老院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生新亮点。例如,艺术养老院可以定期举办画展、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吸引老人亲属甚至游客参观和体验。体育养老院可以举办老年人体育比赛,展示老年人的活力。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文娱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可以吸引外地游客,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特色养老院还可以与当地的旅游景点、餐饮业等产业相结合,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党支部书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建议,要加快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水平。同时,打造供给多元、配套完善、全域覆盖的“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

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及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养老方式正在逐渐弱化;“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自我照顾的养老方式将越来越力不从心,社会化的长期照护需求将不断增大,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成为诸多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精准识别失能失智老人,避免政策脱靶。政府和机构对于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的判断存在较大模糊地带,如长期护理保险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在实践中常常存在差距和出入。厘清失能失智老人状况,以便组织力量合理制定标准、有效配置资源、精准提供服务,已经刻不容缓。

二是着力推动社区、家庭和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长期照护体系运作,根据老年人失能失智水平设计不同的照护模式与之对应,考虑失能失智老人特性及其现实需求,明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要点,并做好与机构养老的有机衔接,尤其鼓励并大力支持轻资产型的老年照护服务运营商嵌入社区,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积极培育照护资源,扩大照顾服务范围。针对照护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在照护机构培育上,通过资金扶持,在充分利用当地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城市优质照护机构向城乡拓展。鼓励医院与养老机构按照“两院一体”模式合作开展长期照护业务;在照护队伍上,实施“亿万家庭”科学照护计划,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让家庭照护者掌握照护服务技能,为长期照护储备人才。对偏远及农村地区开展长期照护服务的机构,适当放宽准入条件、给予充分政策支持、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偏远及农村地区服务可及性。

四是完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根据社区老年护理的任务,探索社区护理岗位管理,进一步明确社区护士岗位职责、人员配备比例,提高社区护士薪酬待遇。

五是整合技能加强培训,提升照护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培训专项资金。建议国家层面深化改革,允许长护险资金用于照护人员培训,或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护理员培训,或允许人社部门培训资金用于护理员培训,并进行专门督导,为广大照护服务人员提供高质量、全周期的培训服务,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此外,由于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往往需要家庭的长期投入,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家庭的支付能力,机动使用税收优惠、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将家庭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加快发展医养结合

老年人患病率高、得病种类多、带病时间长等特点突出,对养老、医疗、护理等综合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加快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机制先行,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成立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筹管理机制,整合优化医养服务资源,监督医养政策高效落地执行。

二是资金保障,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医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养老、医疗数据融合创新,推进基层医养结合机构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三是政策引导,建议推进“医养康”产学研一体化,并加速医养设备有效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和团队开展了扎实的调研,了解国医大师们的“长寿密码”,发现饮食、起居、导引、情志和道德修养是五大因素。因此,张其成建议把中医药变成一种高雅又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中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价值,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医疗机构、学校、媒体广泛开展宣教,逐步推动全社会形成“中医式”的生活方式。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张兵   王迪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