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教育学会陶研会理事长杨朝晖:走近陶行知先生 一起凝聚在伟大事物之下

来源:民生网2024-04-07 22:10:35

4月2日,北京市教育学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北京教育学会陶研会)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学举行,北京市教育学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新任理事长杨朝晖教授以《走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一起凝聚在伟大事物之下》为题作主旨报告,讲述了陶行知伟大而光荣的一生,解读了共同体的内涵。

杨朝晖讲到,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各位老师,从六个方面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突出立德树人,旨在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突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旨在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突出因材施教的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突出教书育人的品格和作风,旨在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突出道德与情感发展,旨在书写教师的教育人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突出以文化人之弘道,旨在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提到教育家,在人们的心中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就是陶行知先生。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郭沫若称其为:“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评价他说:“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杨朝晖认为,陶行知先生的影响至今广泛且深远,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至今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他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学习、走近陶行知先生的过程,就是一种灵魂净化深化的过程。在她心中,陶行知先生是不平凡的伟大!当之无愧的“大先生”!在她眼中,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之处可以概括为“十个大”:大情怀:爱满天下,爱国家、爱苍生;大视野: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大志向:用教育救国家;大胆识: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创新;大风骨:不畏强权,坚持自由、独立之精神;大热忱:充满激情,不遗余力;大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智慧:做活的创造教育;大作为: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拓荒者;大典范: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士人的至高榜样。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做了什么?为什么如此伟大?杨朝晖认为可以概括为:他以教育为支点改造社会,以生活为支点改造教育,以生命为支点创造世界。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可分为生命奠基期、生命初放期、生命怒放转折期、生命燃烧时期、生命燃尽不朽时期。其中贯穿了他生命生活发展线,教育理论发展线,教育实践发展线,政治立场发展线。

在生命奠基期,陶行知身处变革大时代,努力学习,从家乡到赴美留学,不断求索。其阶段特点是:东西交融,集百家长;一心为民,一心救国;发大愿,立大志;相信教育的力量。影响他的重要人物为王藻、唐进贤、王阳明、杜威等。

在生命初放期,陶行知学成回国,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初步探索,其阶段特点为:初试身手,施展抱负;学以致用,热情投入;开拓创新,充满信心。在这一阶段,他改革大学教育,发起平民教育,创办平民学校,组织编写《平民千字文》,开创连环教学法,撰写《平民教育概论》等。在这一阶段,影响他的重要人物有蔡元培、朱其慧、晏阳初等。

在生命怒放转折期,陶行知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进行深入探索,开始进一步思考中国教育的方向,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创办晓庄学校。这一时期的特点:碰壁转折,探索中国真实问题解决;知行合一,创生出本土理论与实践;愈挫愈勇,在继承发展中创造前行。这一时期影响他的关键人物有张謇、冯玉祥等。

在生命燃烧时期,陶行知全身投入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抗战事业之中。他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奔走于世界各地,团结御敌,宣传抗日。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走访欧亚非美四大洲,行程20万公里,三次拜谒马克思墓。回国以后,开展难民教育,推动“科学下嫁”,创办育才学校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民族大义为重,政治立场发生变化;二是一往情深,救民救国于水火;百折不挠,坚守信念和理想。这一时期,影响他的重要人物有马克思、周恩来等。

在生命燃尽不朽时期,陶行知为了国家的和平与未来,继续奔走斗争,并谋划以教育联通社会的大蓝图,开始创建社会大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时期的特点为:身份立场发生质的飞跃;教育创造与政治斗争并举;赴汤蹈火,死而后已。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在最后的100天,他作了一百多场演讲,生活极其艰苦,情绪情感悲愤。1946年6月23日,在上海北站欢送马叙伦等代表到南京请愿的十万人大会上,陶行知大声疾呼:“8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我们要用人民反对独裁,争取真正的民主!”

马克思的墓志铭上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陶行知先生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改变世界的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探索开创了新教育、民主教育、平民教育、女子教育、幼稚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生活教育、全面教育、学校教育、科学教育、国难教育、创造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他不仅提出观点,更以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践行观点,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由此造就了他的不平凡——立场高,具有人民性、政治性、民族性;站位远,具有时代性、交融性、发展性;作为大,表现在开创性、创新性。

今天,我们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什么?杨朝晖说,像先生那样,善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勇于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像先生那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广大劳动人民办好教育;像先生那样,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以身示范;像先生那样,求真向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做真教育,做活教育,做活的创造教育……;像先生那样,以生活、生命为支点,以实践为路径,改革旧传统,创造新文化……

作为理事长,杨朝晖认为有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践行陶行知。她说,教育向何处去?这是一个百年之问,陶行知先生曾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也需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新时代的回答。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

今后,北京陶研会可以做些什么?杨朝晖引用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观点:“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的事物的魅力所凝聚。”

何为共同体?共同体并不是凭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而是因伟大事物的魅力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是伟大事物和我们的关系把我们召集在一起。伟大事物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我们看到,当排除伟大事物的魅力,而全靠我们自己相当有限的魅力时,教育共同体就变得渺小了。

何为伟大事物?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他们的课本或解释他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

对共同体理想形态的追求也可视为一种伟大事物,是凝聚我们在一起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用心描画我们心中的理想共同体: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家园。它是温暖的港湾,在这里很温馨,很安全,很有归属感;它很和谐、很惬意、很有人文的气息;它有一个很专业、很有情怀、很具文化内涵的群体。这个群体有共同的职业追求、共同的自主活动、共同的价值取向。它是大家的家,是心灵的家。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是一个灿烂耀眼的星河。在这个星河中,我们倡导多元,拥抱问题;我们奉行平等,欢迎创见;我们体验谦卑,躬身行动;我们崇尚自主,享受过程,欣赏共享;我们独自运行,也相互吸引,相互依靠;我们自带光芒,也照亮周边,或被周边照亮;我们小如尘埃,也大到无边……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是一座联结四方的桥梁。它连接起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代、教育与生活、行政与艺术、大学与中小学,首都与全国、区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科与学科……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是一方探索耕耘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我们一起探索:我们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活?因什么而长?生活与生命、生活与实践、生活与教育、教育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到底有怎样的关联?什么样的教育之路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发展形态?如何实现共同体的良性自主发展,实现教育的引领?……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是一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我们笃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越是草根的,越有生命力。我们相信尊重每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有能量把自己传播得更远,让更多荒漠的土地变得绿草如茵,百花争妍……

我们心中的共同体是一个同修共长的场域。在共学中涵养心性,在共思中启迪心智,在共行中升华心境。我们努力集道德、智慧、情感于一体的能量聚集,促进自我从认知到情感、信念、行动策略的“转身”,助力教育的发展,用共同体的整体优势,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

在这样的理想愿景之下,共同体将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与原则:平等自愿,伙伴共生;愿景凝聚,自主发展;以校为本,跨域联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杨朝晖最后说,我们因何而起,因何而生,因何而聚?我们因时而生,因势而起,因缘而聚,更因伟大的事物所凝聚。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站在时代的潮头、站在百年发展的历史节点,站在十余年探索学校改进自主发展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中间,我们继续凝聚在伟大事物之下,开启新的实践,探索开拓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追逐心中的理想,做行知式的大先生。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