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自然诗话与物性美学——郭珊宁《秋韵》系列油画作品析评

来源:民生网2024-04-09 14:20:28

郭珊宁是我的老朋友,我以前给她写过两篇文章,那时的她专注的题材是《童年》系列,近期作品则着意于有关自然的题材,即《秋韵》系列作品。那么这种转变因何而起呢?我想主要根植于如下三点:

其一,进入现当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屡遭质疑和诘问,因为这种不可持续的世界观既伤害了自然,亦伤害了人类自身,所以生态哲学、荒野哲学开始大行其道,人类将视野投向了自然与环境,愈加关注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

其二,自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东方哲学和艺术美学开始引起西方学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德里达的消解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大师均把视点转向东方,中国的哲学开始逐渐渗入并影响西方的哲学界和美学界。

其三,西方自波普艺术产生以来,开始由对“人”的关注转向对“物”的关注。

 

《秋韵系列NO.61》 12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郭珊宁的《秋韵》系列作品从表面上看,描绘的不过就是秋天的树木、叶子,但是这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和美学体系。这种哲学和美学既有中国道家、儒家、玄学、禅宗的自然哲学观和美学观,也有西方的自然主义美学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认为:“天籁”(“天道”)是最和谐的声音(音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比德”和“人物品藻”即是这种自然哲学观的产物。“自然”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书画。蔡邕在《九势》中曰:“夫书肇于自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并进而把“自然”列在神”“妙”“精”“谨细”之上,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由此可见,郭珊宁之所以将自然之风景作为自己绘画的母题,是在深谙中国自然美学观之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以乔治·桑塔雅为代表的西方自然主义美学以自然主义立场和彻底怀疑论态度研究人的审美活动,认为美是一种积极而内向的、“客观化了的价值(快感)”。自然主义美学的美感理论与立普斯、弗洛伊德等人倡导的移情论相似。它强调本能在审美中的作用,认为它居于生命机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当快感未找到明确对象或转而为其他兴趣献身时,便光华四射,而最幸运的是去爱艺术与自然。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如“物”“器具”“作品”等,海德格尔将“物”分为“自在之物”“显现之物”“终极之物”和“纯然之物”。海德格尔认为,器具在纯然物和艺术作品之间拥有一种独特的中间地位,他把器具比作连接物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通过寻找器具之器具因素,就可以掌握物之物因素和艺术作品之作品因素。在海德格尔看来,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是艺术作品的两个基本特征。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建立世界而显示大地,故“世界”和“大地”之间呈现出一种争执,而作品则是这种争执的诱因。“世界”和“大地”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使得彼此超越自身并且更深入地投入自身的存在,并由此而进入了本性的自我确立。郭珊宁的《秋韵》系列作品其实也是对“世界”和“大地”二者矛盾的审美揭示,她为了显示一个诗意的栖居“大地”,必然建立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二者的对立统一,就是“物”为了追求自由,必然冲破形式的限制与束缚,进而使真理得以置入和发生,于是艺术作品最终得以敞开自身,艺术品在此以它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以上,我们对郭珊宁油画作品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意蕴予以了阐释,下面笔者再对其油画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征进行评价。

 

《秋韵系列NO.62》 12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郭珊宁油画作品首先受到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当代著名油画家桑德罗·特劳蒂画风的影响。桑德罗指出,西方在近代有很多意识形态的冲突,他也受到影响,在他的绘画历程中也有体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又回到了形象派的风格。但他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中国画画家,因为中国画的古典元素太有魅力了。戴士和认为,桑德罗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拥有意大利优秀的艺术特色,他打通了文艺复兴及现当代艺术的传承,能够在传统的写实艺术和现当代绘画之间自由穿梭。不仅在艺术理念上,在创作的具体操作上也毫无障碍,这必将给中国学生带来高贵的艺术品位。王端廷说:“作为一个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者,我从特劳蒂的绘画中看到了一种西方现代艺术久违的快乐,我几乎就要被这种快乐所陶醉,但理智的缰绳并未从我的手中脱落,带着这份快乐,我要追寻特劳蒂的艺术足迹,进而探问快乐天使重回缪斯庙堂的原因。”雷小洲指出,桑德罗的画面中凝聚的精神力量以及艺术风格微妙的变迁,都昭示着,这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观念是开放的,更是英勇无畏的。2005年至今,桑德罗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任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5年,获意大利参议院颁发杰出人物奖。他的作品具有新未来主义抽象意味和新表现主义画风。

郭珊宁的油画作品《秋韵》系列作品在借鉴桑德罗画风的基础上,于造型上有意打破焦点透视,代之以多点透视,这就形成了相对平面化而非立体感的构图方式。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郭珊宁亦大量使用线条而非体块的造型手法,这很明确地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式,那就是重视对气韵的营造和对意趣的追求,强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借用树木,聊写胸中臆气,她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宠辱皆忘,自娱自乐,静待花开。还有,她在轻松的笔触和放达的肌理中,消解了树叶、大地等具体的形态,而以新印象派的点彩法对此予以相对的抽象化处理,这就使客观的物象得以变形,形成了主观性、主体化的后抽象意味和新超现实主义格调。再者,她借鉴了塞尚“色彩造型”手法,以冷艳、澄明、绚烂的轻薄色彩构建胸中的心象和想象化的图式,从而形成斑驳、跳跃、灵动的秋之诗话,这种诗话静美中透着旋律,放逸中蕴含着理性,于虚实、冷暖、明暗的对比与转换中驰骋着视觉的奔放张力与情感的变化更迭。秋天孕育着辛勤耕耘后的硕果累累,也充满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伤,亦有“秋山明净而如妆”之后的“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肃杀,所谓“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但是,郭珊宁笔下的秋色没有任何的感伤与失落,却更有郭熙所谓的“景外意”和“意外妙”,这种意境的根源就在于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实为心中的所思、所望、所居、所游,这正如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郭珊宁大量地使用了调节剂或松节油,这就弱化了油画的光与亮,增强了油画的水性和表现力,使作品看上去更加具有水彩、水粉和水墨的韵致和意境,这彰显出艺术家打通中西的博大视野和融汇古今的豪情壮志。

 

《秋韵系列NO.77》 120x100cm 布面油画 2022

从郭珊宁的《秋韵》系列油画作品可以看出,她有意识地践行着油画的写意化与气韵感,其作品中的民族符号与中国气派大放异彩。她的油画作品消解肖像和人体两大主流题材,而着力于风景的写意性,将西方油画的新表现主义、新未来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有机合璧,在坚持油画语言的前提下,将中国画的格调、气韵、意境引入油画领域,凸显出对东方美学精神的个性化诠释,从而做到中西合璧、融会共生,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我艺术路径。

当代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跨界、融合、创新,此艺术与彼艺术、艺术与非艺术、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反美学和反艺术成为时尚。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德国新表现主义、意大利超前卫等为代表的艺术思潮开始重新回归具象、回归绘画、回归艺术本体,郭珊宁并没有遵从费尔阿本德所谓的当代艺术“怎么都行”的宣言,而是执着于油画语言的自律性探索,在东方写意主义、西方后表现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互渗、融合、共生的格局中创造着名实相符的“当代艺术”图像,她的艺术来源于自己的民族血脉与民族精神,她以意象化、写意化的视觉语言和风格样式,演绎着对自然的诗话情结,述说着物性的美学化隐喻,她的《秋韵》系列作品秉承的正是中华美学的气韵、风骨和意境,换言之,她的油画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诗情和灵性的想象,于拟人化的喻趣中传递出来的是格物致知之后的拍案惊艳,在摄人心魂的陌生化图式里表现出来的是蓦然回首之后的灯火阑珊。得知珊宁新作即将问世,无限感慨与欣喜,由衷送去祝福,谨此为序,以求教于方家,借以抛砖引玉之言,聊表感佩崇敬之心。

(文/黄丹麾)

艺术家简历:

郭珊宁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非科班),后结业于中山大学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她是一位在国内外多次展出的知名艺术家,她的作品不仅在展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获得了许多殊荣。郭珊宁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