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曾广华:践行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学校行知文化

来源:民生网2024-04-12 17:13:26

4月2日,北京市教育学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北京教育学会陶研会)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学举行。新任秘书长、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曾广华以《践行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学校行知文化》为题,代表理事单位从学校发展历程、学校行知文化、践行行知文化的做法等三个方面介绍学校学陶、研陶、弘陶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曾广华代表理事单位分享学校经验

曾广华首先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学校与陶行知先生的历史渊源。1936年春,陶行知先生的追随者王润黎创建了北平市东郊区高碑店短期小学,即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现在为十七中小学部的一部分)的前身。1946年11月,北京东郊高碑店小学校长王润黎按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创建了高碑店工学团。1952年8月,北京市教育局以原高碑店工学团为基础,定名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1965年,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授予“红旗学校”荣誉称号。2004年,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命名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基地”。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9年,朝阳区教育系统开展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将原朝阳区高碑店中心小学、朝阳区半壁店小学并入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将北京市黑庄户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辰阳分校,为独立法人单位。2022年,学校被朝阳区教委正式认定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拥有两校六址、近3500名师生的办学规模。2024年,被朝阳区教委认定为首批集团(学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创新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体现传承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哲学,凝练生成了自己独特精神品质和价值体系,积淀了厚实的学校文化。

曾广华利用平面坐标系解读了学校的行知文化体系中办学理念、校训、学校精神和校风之间的关系。办学理念和校训处于理论层面,学校精神和校风处于实践层面;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处于抽象层面,校风和校训处于具体层面。由“办学理念”到“校风”的转变是由抽象的一个面到具体的一个点,由理论观念到实践产物的一个转变。

学校秉承“尊重生命,崇尚科学,走向生活,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从教育的逻辑起点、认知态度、实践动力和系统构建四个维度努力探索教育的联动发展规律。“尊重生命”就是珍爱自己,善待他人,爱护万物,共敬生命,体现了对个体生命自由伸展的呵护和激发师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取向;“崇尚科学”就是热爱科学,善于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科学的态度探索前所未知的领域,用科学的逻辑思考去伪存真;“走向生活”就是解放时空,融入生活,立足生活,因时而育,从生活教育思想哲学中索本求源,让教育主体扎根生活,让教育内容源于生活,让教育方法贴近生活,让教育活动成为生活;“和谐育人”就是五育并举,尊重差异,适性而育,竞和相融,蕴含着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情感育人的丰富内涵。

学校的校训为“求真创造 爱满天下”。“求真”即求真知,觅真理,践真行,做真人,在学问上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在生活上不伪饰,尊重生活的独立价值;在处世上不回避,服务社会,知行合一;在待人上讲诚信,孕育真心,做一个“真性情的人”。“创造”即顺势变通,以变求新,具有与时俱进创造生活的品质和自我超越精神,勇于“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造出不单调”。“爱满天下”,彰显和追求的是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生活的大爱精神和境界,是一种胸怀大爱、人人互爱、自我珍爱、和谐共爱的博爱情怀和品质,激励我们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去培育“爱满天下”的人。

“和衷共济,勤勉尽责”的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其内涵就是发扬“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同心致远、共同成事”的团队精神和价值取向,每一位师生员工将共同愿景铭记于心,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自觉践行责任认同,努力做到尽职尽责。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孜孜以求, 知行合一”的校风。十七中人在教育领域勤勉不辍、不知疲倦地探求真理,探求教育规律、探求育人之道、探求治学之法,在办学实践中,深入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于养德与修业处用真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践行教育之道、灌溉教育之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风是教风和学风的综合。

教风:“谆谆而教,教人求真”;学风:“旦旦而学,学做真人”。“谆谆而教”出自《后汉书·卓茂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旦旦而学”出自《为学·首示子侄》:“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分别表明“教”和“学”的状态。“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取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表明“教”和“学”的目的。教师教育引导学生求真知,觅真理,践真行,做真人。

何为真人?陶行知说,做一个完整的人,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思想且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要有独立的职业。曾广华认为,学做真人,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人生)进行规划与反思。他从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四个方面分享了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践行行知文化的做法。

践行“六环节”有效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六环节”即制定计划——课前准备——精准课堂——完成作业——课后追踪——阶段小结等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每个环节,将教师“教”的关键点和学生“学”的关键点都予以明确。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学”和“做”,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养成自我审问自我反思的习惯。陶行知的“每日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们在工作学习实践中,分别细化为干部的“每日四问”:我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我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我明天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明天要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每日四问”:我今天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学习的情况怎么样?我明天要教给学生什么?我将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每日四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内容?我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我将如何学会这些内容?

实践育人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活动过程的育人价值。每一项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全过程、全领域支持指导,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学习成长。在活动方案设计时,突出规划能力;在活动实施组织过程中,锻炼领导能力;在活动效果保障上,强调参与能力;在活动成果输出上,形成反思能力。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围绕“做长久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知行合一”课程体系。由六大课程群组成,分别是基于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学科融合美育课程,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学科融合科学教育课程,基于提高师生身心健康的学科融合体育课程,小初高数学思维全学段贯通培养课程,小初高一体化贯通的生涯教育课程,小初高一体化贯通的国际教育课程。六大课程突出特点是学科融合和一体化贯通,直至育人目标。(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