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构建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范式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民生网2024-04-19 17:13:00

编者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回应了变革时代的人民期待,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共识,更需要实践中的深耕和历练。为此,我们近期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对话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活动,首批推出二十位北京市名校长,书写精彩的中国教育故事。本次对话的校长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

2018年10月,李晓辉接过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校长接力棒。作为一名北京市特级教师、教学副校长,李晓辉心有大我,他站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空坐标,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积极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范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连续培养和联合培养,以一种风华内敛的风度,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北京市名校长群体中的领军人物。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

刚刚过去的五年,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张,班级数量由101个增加到119个;北师大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成立,拥有四个校区,成员校达12所,分布在西城、海淀、丰台、大兴、顺义等区;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教育政策密集出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往哪里走?怎么走?教育资源不足,如何整合、开发优质资源?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学校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李晓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他在回答这些时代命题的过程中,着力构建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方向的学校范式。他希望能够形成完整实用的“实验中学方案”,能够惠及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内其他学校,能够参与基础教育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分享。

《五年规划》提出学校范式

2019年7月,《北师大实验中学2019年—2024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向全校师生发布。北师大实验中学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育教学重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整体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作为校长,李晓辉敢于坚持,也善于做选择,他带领干部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百年历史的积淀中汲取营养,从国内外同行的研究中,特别是从学校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智慧,优化学校组织架构和治理水平。他希望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能够自主、健康、全面发展的沃土,成为教师可以自主、安全、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的家园,成为引领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方向的学校范式。”

李晓辉说:“所谓范式,在理念上是符合规律的,在实践上是有操作方式的。范式意味着站得住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复制的。范式的构建既是学校五年来的办学目标,又是学校工作的一种模式。这一过程由经验上升到系统,随后是模式,再进一步就是去模式化。当教育环境发生改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一种基于模式基础上的改变,这就是创新。”

教育承载着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立德树人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规律的概要表达和根本任务。《五年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秉承“学生立场、社会担当、国际视野、实践导向”四个原则和价值取向,并将其作为学校在办学目标、课程结构、学生指导、管理机制、文化建设等设计与实践中的行动指南。

李晓辉表示,学生立场要求我们掌握青少年成长规律,不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学生指导,都要与学生现实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和需求相契合,要着眼于他们的发展与未来。学校倡导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强调学生立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最终也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角度进行。

社会担当是指学生、教师和学校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教师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承担神圣使命;学校要确保教育质量,满足社会期待,要基于办学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可推广的办学范式,办好教育集团,服务社会。

国际视野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然选择。要使学生以世界为坐标系坚定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具有一定的国际理解力;教师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教育成果,创造更加先进的教育策略与方法;学校要总结既有项目的经验,加强对外联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实现国际先进经验和学校办学范式的双向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的品质。

实践导向则重视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方案,并具有可操作、可检测、重结果的禀赋。实践导向要求我们把对教育的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案;强调规章制度的落实,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强调在实践中检验、调整、修正我们的行动策略;要求我们的干部深入教育现场,为一线教学提供指导和服务。

构建学校范式,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培养目标。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培养目标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四会”,即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一是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这两种表述存在着内在逻辑的转换,“四会”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有特长”指学科方面有特长,“英才”指未来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在北师大实验中学的表述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四会”的人;“为国育才”就是培养“英才”,让他们在某个学科有特长,将来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如果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校本化表述再进一步转化,就是学校所倡导的成人与成才。北师大实验中学就是这样通过不断梳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为学校具体的校本化语言,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五年来,北师大实验中学确立了学习方式、课程建设、学生管理、制度机制、队伍建设、数据信息、文化建设、办学条件、集团建设等九大实现路径,构建学校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德育体系、管理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初步形成了“实验中学学校范式”,这是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李晓辉说:“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我们要完成两个核心任务,一个是未来公民应该具有现代化强国的公民素质;第二,优先建成教育强国是要为现代化强国做人才的准备。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人口素质和人才储备的问题,转化为校本化表述,就是我们这些年在做的两件事情,即优质均衡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于学习方式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立场”强调,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习方式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学生立场与知识立场、教师立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建构“学习课堂”、重构学科育人功能、建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下大力气加强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是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性学习。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和目前所达到的水平,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研究与实践,其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学习方式使用建议以及教学案例等方式呈现。

“学习课堂”强调学习的发生,追求学习的质量、深度、效率和自主性。该项目的核心环节是学习方式的遴选、使用和对其功能、价值的说明。归纳学科内容的知识类型和常见学习方式的特点,提出基于内容类型的学习方式参考建议;对学习方式及其使用方法作出说明并提供案例。

目前,语文、数学、 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参加了本项目。学校建议各学科可在活力课堂框架下开展工作,关注课程标准提供的线索和本组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为目标,支持教师教学设计的持续改进。

从所承担的教育功能来看,体育、艺术(音乐、美术)、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个领域。这些学科领域的学习关乎学生公民基本素养的完整性。本着“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发展部分学生特长,关注普通学生在这些领域的素养培养。

针对上述五个学科,学校调整教学着力点,使它们的育人功能服务于全体学生、促进其发展特长。学校编制了《学科建设方案》,规划本学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选修课的开发、专属活动的设计、专业队的 组织与训练等,扩大课程供给;编制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领域学习指导意见》,全面介绍学校所提供的领域发展通道以及可利用的家庭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规划,对学习方式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校内活动等广义课程则提供了综合性学习场域,为在其他领域习得的知识提供了整合与实践的机会,具有社会化和个人建构的双重价值。这些课程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编制《活动手册》,对学习任务、要求、作业、评价等做出规划、规定。

北师大实验中学整合创建多种形式的资源,从四个方面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一是整合各学科学习方式研究成果,形成以课堂为主、课内外有机结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检测评估的整体架构;二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中高考相关要求,完善现有课后练习系统;三是在导师制框架下开展针对学生个别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四是以教研组、学部为单位,学校组织选择和自行编制网络学习资源。

队伍建设的五个方面

李晓辉强调,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学校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创造性地开辟各种途径和资源,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动力和舞台;为教育教学保障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其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自我效能;为全体教职员工创造优质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条件,提升其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岗位进入、调整和退出机制,优化队伍结构。

首先是党员队伍建设。党组织要在学校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增强党员的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支部建设,规范民主生活会,创新活动方式;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健全“双培养”机制。

其次,管理团队建设。学校建立了学习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岗位服务性定位,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让群众满意;执行“计划——述职”程序,通过交流、反思等实现相互监督与促进,提高管理干部的专业领导力;建立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储备、进入、调整、退出的流动机制,建立了项目负责人制度,实行项目定岗。这一系列措施使管理团队意识到,管理是岗位不是职位,是支持不是管控,在工作中要有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

系统安排教师专业活动。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队伍结构与现状整体,安排专业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教师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育人观;保障教师参与现行教研活动之外,统筹安排各学科各领域员工的国内外专业学习与活动,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提升计划提供支持;组织读书活动、研究课、课程开发、课题或项目研究、撰写专著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利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推进学校主导的研究项目。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的内容包含师德师风、学生管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等,在形式上则尝试课程化、项目化。

分类推进教师员工专业成长。各领域员工对自身发展有设计、有规划,学校搭建平台创造空间,支持员工自主发展。针对不同群体发展需求,如青年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等,设计相应的培训机制,分类推进员工专业成长。

在北师大实验中学,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培训实行双轨制,即学校主导的通识培训和师徒制下的专业培训并行,内容包括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听课、学习、实践、反思等留有必要空间,提供足够支持;学校组织校内专家教师提炼教育思想,编撰“专家教师(专著)文库”,全面阐释记录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并在人力、资金、出版等方面提供支持;聘请专家教师在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教学重大项目推进、对外辐射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为教师员工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拓展发展空间。

北师大实验中学教师发展体系的横轴为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依次为实习教师、入门新手、熟练能手、成熟骨干、教师领导者;纵轴则依次为价值使命、文化学养、教学胜任、沟通协作、课程创生、学习创新。具体的实现路径有四个,一是以观念革新为重点的全程浸润式培训;二是以核心能力为重点的阶段递升式培训;三是以多元需求为重点的自主可选式培训;四是以自主发展为重点的资源平台保障机制,如成果共享机制、教师自主学习平台支持、特色教师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等。

李晓辉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锤炼的不只是能力和艺术,丰富的不只是知识与见识,要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价值观,具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此外,为促进队伍建设,学校做出了相关行政安排。修订相关制度,规定教研组职能以保障教师在学科教学上的专业发展,教研组恢复“4+1”活动;规定学部职能以保障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学生管理上的专业成长;党政工团协同共促,汇集资源、完善制度、做好规划,在薪酬及其分配、生活福利、身心健康、困难应对、工作环境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制定学校最低工资标准并逐步提升,改善部分员工的生活境遇。

2023年10月,北京市特级教师名单出炉,有221人入选。北师大实验中学有5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这无疑是对学校范式的一次成功检验。

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程及其结构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北师大实验中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指向“立德树人”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指向“自主发展”的学校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学力差异、志趣差异),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层次性),通过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北师大实验中学继续发挥课程领导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以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导,重新审视和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增大课程供给,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根据学校办学目标,提高课程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

国家《课程方案》对课程的学科、领域、开发主体、学分分配作了规定性说明,学校以该方案为基础建设学校课程。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且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在执行层面,学校根据需要勾画特定的课程框架。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规划选修课、专修课等,补充、强化缺失的或被弱化的课程,形成门类齐全的学校课程结构;对赋权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做出规定,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内部一致性。

课程的丰富多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才能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学科选修课2-3门,包括拓展、提高和整合型课程;由学校组织整体设计校本课程研发,加大艺术美育类课程的开发,鼓励开发创新、实践、方法类课程,鼓励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开发综合性课程。

学校成立了课程建设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学校课程政策,包括规划、审批、指导、评价等,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组织开发跨学科综合类课程,内容涉及 STEAM、国际理解、文化遗产传承等,开发指向“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课程群;支持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鼓励跨学科合作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加强国际课程开发实施的经验交流,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课程体系以人为中心,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通过语数外等14门学科、生涯规划、领导力、综合实践、批判性思考、阅读、国学、国际理解、班校会、国旗下演讲、“四礼五节”活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智育课程包括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信息、科学素养、批判性思考、学科竞赛、大学先修、人文特色、科技创新等课程;体育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体育锻炼、体育专修、体育专项等课程;美育课程包括美术音乐、阅读、国学、艺术专修等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则包括生活劳动教育任务群课程、生产活动教育任务群课程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任务群课程。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语文、英语高考必考科目,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高考选考科目,在高一年级采用行政班的组织形式;语文、英语高考必考科目在高二、高三年级采用行政班或分组团分层走班的组织形式;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高考选考科目,在高二、高三年级均采取全年级选科分层走班的组织形式;数学必考科目在高中三个年级,全部采用分组团分层走班的组织形式。

音乐、美术、信息、通技、生涯、校本等非高考科目,在高一、高二年级采取全年级分项选课走班的组织形式;体育科目在高一、高二年级采取分组团分项选课走班的组织形式。

创新学校管理体系和学生管理机制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集团的成立,北师大实验中学积极探索大规模学校的治理体系。学校确立并完善了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机制;构建了“一轴两翼”“一院两处八中心”的新型学校组织架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立了财务中心,建立了成熟的“规划——计划——预算——执行——评价”预算管理机制;启动学校项目制研究,与课题研究一起共同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建设“数据中心”,新一代数字校园赋能学校管理,并面向师生教育教学提供教育数据服务。

以组织架构为例,学校构建新型学校组织架构,探索以学部建设为中心的管理机制。作为学校的智囊,新成立的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通过项目、课题的方式做一些研究,来支持管理机制。“一轴”指决策——执行——智囊支持系统,“两翼”指学生教育指导处和课程教学评价处。其中,院、处、中心都有三项职能,即研究、管理、服务,但各有侧重;四个校区则采用“负责人+综合管理办公室”的方式。

学生管理机制是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杠杆。在机制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北师大实验中学以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和开端,促成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健全自主管理机制;形成协同教育机制。

行为习惯关乎学校教学秩序,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校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个体形象和群体精神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作为课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努力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学校分学段制定课堂管理程序,建立干部巡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杜绝乱堂的发生;学校发动全体学生和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树立榜样和正面形象,建立持续和强大的舆论导向,实现自我成长。

对青少年而言,所见所闻皆有可能对其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产生较大影响。学校在全员育全人理念下开展工作,全体教职员工配合学生养成教育,在语言、行为、仪表、礼貌等方面率先垂范,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编制《校园生活指南》,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领域行为规范和办事流程,做出切合实际的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支持,同时建立特殊学生、特殊情况的快速应对机制。

自主是北师大实验中学学生管理机制的重要属性,是学生发展规律的体现。为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对学生组织的自主决策范围和约束条件做出规定;改进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国家民主制度的模拟机制,成为学生体验公民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探索基于学部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及其运行规律。

此外,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协同办教育,是学校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方式。学校聚合、开发、利用好社会资源,包括企业团体、教育机构、活动基地以及其他人力资源等;建立班主任、导师、家长的三方联动机制,全面把握学生成长动态,及时有效提供支持;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和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课程和学校管理信息,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干预。

加强文化体系建设

什么是“文化”? 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表达他对“文化”的理解,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

北师大实验中学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体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经过广泛讨论归纳,“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包容、担当”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

北师大实验中学从提升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学校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形成生活化与常态化的阅读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活动等四个维度建设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通过疏通宣传渠道,讲好“实验故事”;搭建校友组织网络和活动平台,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内外展示“实验水平”与 “实验形象”;对学校办学范式做出清晰和结构化的表达,形成“实验方案”,提升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标识(包括校标、校名、校旗、标准色彩、标准字体等)是学校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是价值取向的艺术化表达。学校发动全体师生通过解读和设计,对原有的标识进行创新和升级,形成新的标识系统;制定管理办法,编制使用手册,规范标识系统的审核、使用和监督,实施统一管理,建立起规范系统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北师大实验中学创设便捷的阅读环境,在环境布置和硬件改造时充分考虑师生阅读的便利;利用家校结合平台、导师制平台,组织家长、导师与学生的双方或三方共读和交流活动,带动学生共同成长;研究制定学校师生的阅读大纲,制定阅读进阶计划,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化,形成生活化与常态化的阅读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学校组织开发新的课程或对已有课程进行升级与整合,如传统戏曲、传统服饰、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设立课题和研究项目,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尝试;学校制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行动方案,定期组织校园活动,多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活动,为学生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

李晓辉说:“育人的本质是让学生健康发展,更适应社会,而不是学业成绩。原来我们常讲,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今天我觉得应该换一个说法,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喜欢上学的孩子。”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教、学(练)、评、导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关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课堂教学方式(学科逻辑、实践逻辑、认知逻辑)、课后学习(作业、形成性测试、四时空管理)等三个部分,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

学校德育体系构建坚持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德育四化(德育管理民主化、德育队伍专业化、德育课程精品化、德育活动系统化)两个原则,通过常规管理“严”、理想信念“高”、安全健康“保”、生涯发展“统”,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督导。

谈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李晓辉说:“拔尖创新怎么理解?什么样的学生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从哪些方面去做?我们经过多方调研之后,定位于基础学科,面向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有自律的学生,在教学方式、课程、师资配备、评价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同时,尝试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连续培养和联合培养,在没有突破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五大科的学科竞赛在北京市和全国都有一席之地。”

近日,北师大实验中学与朝阳区教委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将在朝阳区创办一所中学。李晓辉到现场考察后表态:“我今天到这里来是完成任务的,但我们做事有个习惯,既是完成任务,又要争取主动,把这个任务当作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一次探索。”

《道德经》讲道:“道常无名,朴。” 庄子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李晓辉办学的关键词是“朴”,探索学校发展之“道”,无疑是其“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具体体现,具有现实意义。

不久之后,朝阳区的学校样态里将多了一所“实验中学范式”的学校。也许,这种“学校范式”会在全国更大的范围被复制和借鉴。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