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郭蓉华:因绘画出圈 因本性守正

来源:民生网2024-05-23 17:28:47

2010年前后,艺术市场正热,一位收藏家给笔者一组似若重彩的图片,征求意见,那斑斑驳驳的色彩、那神形生动的造型、那深邃奇妙的器具,仿佛都带着磁性,一下子把笔者的情绪引入到遥远的国度。缓一缓神,记住了“郭蓉华”这个名字。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从没见过其人,那些作品与“郭蓉华”这个名字始终在笔者的记忆里留存。

2023年6月,笔者通过新媒体把郭蓉华的作品发表出来,以求“美美与共”,也暗自期待其“火”,试图印证笔者对美的认知。尽管心里有所准备,还是“火”的出乎意料,直到今天,还能接到微信垂询。

随着观众一次次垂询,笔者也几次三番梳理郭蓉华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作品,每一次梳理,心境都在其绘画中激荡,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三杰”,想到毕加索、波拉克、博乔尼,还常常在齐白石、黄宾虹等中国画家的艺术人生中徘徊。

但凡致力于不凡的艺术家无不“集众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自成一家”。郭蓉华深谙其道,亦身践其理。

 

《愿世界和平》 140cmx73cm 2017年

1956年出生于成都的郭蓉华幼年就喜欢绘画,70年代末,由于绘画才情凸显,经单位选拔推荐到四川美院雕塑系学习,然后,转战四川美院绘画系,摔泥巴、铸模具,也练造型、画色彩,还放眼世界,研究国内外艺术形态,开阔了视野,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之后,郭蓉华以雕塑为本,做广告、做设计,并逐渐转向中国画创作。期间,雕塑、广告、设计均获过很多奖,也取得过很辉煌的战绩。当确立以绘画为其艺术追求之后,郭蓉华画了一大批以儒、释、道为主题的作品,还画了很多重彩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那些作品因带有很强的装饰性,又极富传统文化寓意而受到众多收藏家的青睐,尽管很受欢迎,可是对于郭蓉华而言,那只是清脱纯净的心境之品,而非用情精专之所,一段时间之后,她就鲜有深入了,一炮打响的作品则是以“三星堆”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笔者也因此成了她的粉丝。后来,郭蓉华仍然自足于以“三星堆”为素材,继续深挖,在几十年的艺术蝶变和人生感悟中,逐渐走向“现实人物形象”与“三星堆”文化符号的结合,也实现了艺术与人生的升华。

在年轻画家中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搞油画的画工笔,降维打击,轻松难捏”。实属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对素描、造型、色彩、光影、透视等表现手法都经历过科学训练的画家,当她创作同样需要造型、色彩、光影、透视等表现手法的工笔画时,每一处色彩一定都能拿捏到位,每一处造型也一定都能“稳、准、狠”的表现,亦如一个老中国画画家画荷花、葡萄,无需经营顾盼,下笔直取就能酣畅淋漓,挥洒自如。

如果说雕塑、油画、国画的探索经历让郭蓉华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如果说从业广告设计时期让郭蓉华每天都要细心观察,活跃思维,还要灵思妙悟,纵情创意,并由此打开格局,开拓视野,练就了触类旁通的融合能力,那么,当穷其情感求索于绘事则因骨子里喜欢而“毕其功于一生”,因蓄素守正的本性铸“九层之台”而“独上高楼”。

当扎实功力伴随着人生感悟,入身、入心、入情,渐近、渐变、渐悟之后,郭蓉华的心性情感也就归依于色彩、归依于造型、归依于神游遐想的艺术形态。

细究郭蓉华的艺术形态,首谈必以“三星堆”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从“三星堆”为主题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奇思妙想的设计感、兼容并包的中西技法,以及多种表现元素与灵感思绪互生其妙的创意。青铜面具、古俑金戈、金器玉雕,一切皆能入画,一切表现元素也都通过提炼、取舍,淬炼成一幅幅与淳净源远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形象,仿佛正演绎着人神共舞的沧桑巨变、仿佛诉说着物华天宝的人类文明。

 

《承天道驭万方》 150cmx100cm 2010年

显然,以雕塑般的造型、以油画的用色方式表现中国画,郭蓉华很自如、很轻松。在《古蜀文明》《古蜀气质》《生命的交响》等作品中,郭蓉华以丙烯颜料作为敷色手段,通过色温的变化与色差的对比调节画面的过渡关系,并以用色如中国画用墨的方式,以色生韵,调整笔触,以色驭色,表现节奏,色相、明度、纯度,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生相连,相融相冲,元气淋漓,浑然一体。大处色彩,或润泽或浓郁或柔和,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小处笔调,时而密不透风、时而以少胜多、时而无声有声、时而有境有景,与此同时,大处色彩与小处色调相互呼应而微妙,相会碰撞而强烈,饱满,且张力四射,生动,又和谐统一。虽然以丙烯颜料表现绘画,却呈现出中国画的独特韵味,既增加了质感,又不损中国画特有的格调。

而在造型方面,点、线、面,交相辉映,形、光、色,自由分割,画面中的器具、人物等一切物象,或以厚重之笔,增其庄重,或刚毅之笔,增其高大,或夸张之笔,增其威严,各个具象之物,既有写实的逼真,又有意象的神韵。色彩、造型、透视、光影,点点滴滴无不凸显着娴熟的艺术表现力,无不彰显着多种表现元素融成精妙的表现技巧。画面充盈着东方神韵,又带着未来主义的律动、立体主义的构成,还带着表现主义的主观情绪。

可以说,以“三星堆”为主题的绘画,郭蓉华犹如生命能量的爆发,源源不断,蔚为大观。想必,神秘的“三星堆”文化让郭蓉华着迷,并不断激发起探索的欲望,于是,从2000年之前到今天,在20多年的时间里,郭蓉华以朝圣一样的虔诚之心,投入其中,心追各种器具的神形,手摩多种色彩相互辉映的妙意,当她不知疲倦地搜集素材、考证杂记时,姿貌奇特的“三星堆”文化符号也就成为她精神的图腾,她把所观、所思、所感、所想统统拢入笔下,当她一遍遍描绘那些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时,古老文化在她笔下也仿佛得到了回应,从那片圣地中,她感悟到了艺术的真谛,然后,借助一个个古老的图式,以高超的造型手段、微妙的色彩、设计的灵感,为隐匿于生命的潜质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把充盈而饱满的内蕴转换成一个个带有渊源文化的符号,构建成一幅幅精彩纷呈的艺术形态,以此叙说其宁静而执着的心境,缕缕不绝,如歌如诉。观者面对画面,无须多言,亦能感受到一位内心纯粹的画家那不懈的追求、炽热的情感、真诚的向往。

近些年,郭蓉华依然躬耕于“三星堆”的主体性表现,却更多地融入了人文关怀、时代特点,从而使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平衡。在这些作品里,郭蓉华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符号的特性,让古老元素焕发生机,进而突出传统文化的意识,诠释传统文化的力量,同时,她又以自己为模特,像徐悲鸿画《田横五百士》一样,把自己画入作品里,一方面在艺术里应会感神,另一方面,她像写真一样,在艺术里留下青春的容颜,而观者在观古照今中,也观画如见其人,既享受艺术带来的视觉美感,又似若领略到触手可及的逼真效果。

 

《古蜀祭祀》 100cmx100cm 2007年

当然,以“三星堆”文化符号与“现代人物形象”融为一体的作品被很多观众解读为中国画的超现实主义,笔者认同,却不尽然,而是更倾向于郭蓉华对生活状态、人生感悟、艺术修为的承载,随其阅历,增其内蕴。这类题材的作品,在此笔者不敢贸然断定其未来取得的成就,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以丙烯颜料为敷彩手法”必将给很多画家带来借鉴,其表现形式也必将给很多画家提供思考和启发。

如今,国家正提倡“让收藏在深宫中的文物活起来、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号召,“三星堆”文化遗址作为闪亮的文物之星,已经成了众多游客的打卡地,众多“三星堆”相关的艺术形式也因承载着千年文化备受瞩目,而几十年致力于“三星堆”艺术表现的郭蓉华也恰逢其时。

尽管郭蓉华画了很多以“三星堆”为题材的作品,可是,她并非为了迎合时尚,而是,淡泊其性,雅逸其情,追逐内心之崇高,她也因此而蓄素守中,真力弥漫。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