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来源:民生周刊2024-07-26 12:50:36

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   周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普惠金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普惠保险作为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社会各界多层次保障需求和引领服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做好普惠保险工作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为全面落实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6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普惠保险出台的专门文件,为迈向中国特色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搭建起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

坚定贯彻党的领导是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制度的最大优势,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党对普惠保险事业全面领导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普惠保险,保险业要深入基层,深入研究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残疾人、新市民、小微企业、学校、社区等普惠保险重点对象和领域的保险需求和特征,将普惠保险纳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助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全面增强金融包容性,确保保险为广大人民群众“买得到”“买得起”和“赔得满意”,让普惠保险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与积极体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险机构切实增强使命感是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保险大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险全面发展,保险行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惠民保、新市民专属保险等普惠保险取得了较快发展,服务人数规模持续增加。

但是,需要看到,仍然有大量民众的普惠保险需求尚未获得较好满足,同时绝大部分普惠保险产品的运营时间都不长,面临着各自的问题与发展性挑战。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级各类保险机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强化使命感,深入理解发展普惠保险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坚定信念,将发展普惠保险业务纳入引领和助推保险业创新发展和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层面。

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坚定长期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广泛开展普惠保险业务,开展专业研究,积极探索行动,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普惠保险可持续运营机制与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体系是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普惠保险的加速发展和作用发挥切实依赖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个主体部门的共同协作,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社会协作、产业延链、科技赋能,加快发展与完善我国普惠保险的生态体系。

政府部门切实承担起引领和支持普惠保险发展的主导责任,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研究与制定普惠保险的认定与审批、监测与评估、税费减免等具体政策。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提升保险工具的运用能力,形成“遇到难题,想到保险”的执政理念与共识,学习主动运用保险机制疏解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领域痛点难点,共同营造良好的普惠保险创新发展氛围。

与此同时,需要全面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普惠保险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打造,包括保险与人社、卫健、医保、民政、应急、教育、残联、妇联、公安、法院、气象等部门之间建立稳定协调机制,逐步实现保险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互联互通,共同出台联合开展特定人群和领域的普惠保险相关政策与项目。

民众保险素养的提升是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要全面开展与推进全民保险教育,尤其是针对特定风险与弱势群体,金融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社会工作部门等要积极行动。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搭建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平台,推动普惠保险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保险知识,培育保险与诚信文化。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努力把握新时代普惠保险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持续推进我国普惠保险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普惠保险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持续创新普惠保险产品,积极优化普惠保险服务,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普惠保险发展之路。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5期、7月2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