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公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互联网公益平台诊断书

来源:善达网2015-04-08 12:34:41 诊断书 公益 互联网

摘要:公益领域的互联网开发,除了烧自己的钱,也许可以烧一点基金会或政府的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有足够的钱来烧,研发的产品自然很难变得优秀。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涌出了越来越多的网上公益平台。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上线计划或创业计划。这些计划无论是在PC端还是在移动互联终端;无论是模仿参照淘宝、豆瓣等成功的模式加以改良或是创新,无一不雄心勃勃地希望改变公益行业的格局。但是,多年以来,我们还没有看到一款互联网公益平台类产品被大家普遍接受并长期使用的。下面请允许我来诊断一下这其中有哪些硬伤。

1、公益并不是刚需——用户少

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通常需要一定的用户量来创造持续的价值。这也是互联网产品的估值方法——流量。而从现今社会发展来看,公益虽然是热点,但还不是刚性需求。也就是nice to have,but not necessary… 周末,如果有人送了张话剧票,或是老板突然要求加班,或是遇到阴雨天,原本计划参加的志愿活动可能就爽约了。

 当然,你可以argue,如果我只设计一个针对行业内的传播平台呢?可以,不过你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传播是公益组织的鸡肋

 这点看上去似乎不合理,公益组织难道不需要传播么?无论对完成其使命还是扩大影响力,传播都是必须的。

不过大家仔细想想,公益组织的资助人有多少会支持传播经费?没有传播经费的支持,机构就不可能聘请传播专员,没有专职就意味着其他员工甚至是志愿者在工作之余来兼顾。面对众多现有的平台:新浪,腾讯,阿里巴巴,豆瓣以及公益领域的林林总总,加上机构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兼职做传播能兼顾地过来么?光copy-paste就累得半死,更不要说潜心经营了。

“那我设计一个帮助NGO更方便管理的平台不行么?”

 行,请问你预计烧多少银子?

 3、钱真的不够烧

 通常一个商业的平台的开发都是在排着队烧未来五至十年的钱。就是先是烧开发者自己的钱,然后烧天使的钱,然后烧风投的钱,然后烧私募,最后烧股民的。烧到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盈利。

而公益领域的互联网开发,除了烧自己的钱,也许可以烧一点基金会或政府的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有足够的钱来烧,研发的产品自然很难变得优秀。在一大堆商业领域类似的网络平台挤压下,通常就会不了了之。所以,打算做一个互联网公益平台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的余额宝里有几个零吧。

 “那我做一个和商业可以结合的公益平台,办个社会企业还不成么?”

 成,不过请问,你到底是做公益还是在做商业?

 4、身在曹营,心在汉

 现在社会企业很流行,动不动就听到很多人说自己是社会企业。感觉和当年80年代下海创业似的,特牛掰。

 不过当年下海创业的目标就是很单纯——赚钱。 而社会企业就麻烦了哦,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兼顾可持续商业模式。 光看这个定义就很纠结。有多少人能始终头脑清晰地判断,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到底这个决定是favor社会价值还是favor商业价值? 当年唐僧如果想着在取经的时候顺便做点边境贸易,你说他会更容易成功吗?

 互联网的很多产品,其实比社会企业还社会企业。你看马云给阿里巴巴做的宣传片,他帮多少底层老百姓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啊!但人家根本无所谓你们怎么看。他只是专注着解决他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所以,很多打着公益旗号,说着满口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平台,你们真的被忽悠了。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专注围绕自己的愿景做事情才是正道。

 “我就是不信,每个行业都会被互联网占领,公益迟早也会!”

 迟早会,是的。你,等得到么?

 5、没有产品就没有平台

 其实,这才是互联网公益平台真正的软肋。 携程能够成功,那是旅游产品已经高度成熟,市场高度竞争。 大众点评那么多人用,那是餐饮娱乐业产品琳琅满目。 阿里巴巴淘宝能上市,那是上面光一个类别的商品就让你挑花眼。 那公益呢? 我们现在有多少公益产品可以在互联网上让公众一看就喜欢,一看就冲动,着急要剁手?又有多少公益产品像淘宝里的产品一样,标准化、可复制,能让成千上万的人手指一点就能参与?

一个没有丰富多样产品和内容支持的平台,如何能吸引足够多的流量?你告诉我,亲?

(张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