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来源:民生网2024-08-27 12:36:41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最根本的就是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

一、把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改革系统性

坚持系统观念,首先在于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转变“官念”,把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改革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改革措施有计划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由多项改革内容、多个结构要素、多个系统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改革之间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准改革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作用条件、客观规律,找准阻滞改革推行的主要障碍、突出症结,拿出推动改革良性互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管用对策。

把准改革的系统性,前提是正确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改革领域的关联性要素看,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保障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之间的关系。从改革的思想方法看,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从改革的实施过程看,既要处理好“最先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改革能开好局、起好步,又要处理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改革能真正落地生根,还要下大力突破“中梗阻”,确保改革不在中转站空转、不在纸上会上自转。

把握改革的系统性,重在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全面深化改革大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必须全力打通拥堵点、攻克“堰塞湖”,确保改革上下顺畅、左右贯通、前后呼应。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这个改革堵点,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改革的目的和动力,只有把增进人民福祉、兜住民生底线作为打通改革堵塞点的优先工程、首推项目,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在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见实效,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支持推进改革的热情。各级干部是改革政策承上启下、无缝对接的关键节点。要打通改革的堵塞点,就要高度重视对干部队伍情况的了解,加大改革实绩考核权重,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正确用人导向,从制度上催生更多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解决不改革、不作为等问题,推动改革方案落定、工作落实、责任落地。

二、围绕中心目标谋篇布局,增强改革整体性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统筹谋划,点面结合,守正创新,围绕中心目标谋篇布局,增强改革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征就是全面性、整体性,必须强化整体思维,将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改革置于总盘子之中,在整体布局中统筹资源、协同看齐。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一方面是指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于一体;另一方面是指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把握改革的整体性,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使其他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向中心目标看齐靠拢,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在协同推进中形成合力。

把握改革的整体性,就要经常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协同看齐,在实现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过程中保持战略定力,主动将工作重心从拼速度转向提质量、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经常与党中央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协同看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全力协同解决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要经常与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调整协同看齐,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运行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做好社会托底工作上下功夫,也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改革上有新突破,在振兴实体经济上有新举措,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开创新局面。

三、在密切配合中协调推进,增强改革协同性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学会“弹钢琴”,见微知著,在密切配合中协调推进,增强改革协同性。所谓协同性,是指为了完成某项事情或达成某个目标,强调部门之间的协作,步调一致。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泛,只有各方协调推进,形成合力,才能积聚优势,一举攻克改革的难点重点。随着改革不断全面深化,一些领域改革中不配套不协调、改革措施之间相互牵扯相互抵触等问题开始凸显,只有更加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才能化解风险,减少由于协调不力造成的利益分化、力量分散等问题,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提高改革的综合效益。

把握改革的协同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注意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协同好各方改革力量,最大限度减少阻力,争取最大改革成效。把握改革的协同性,不是十个指头平均用力,而是要更兼顾改革的整体利益、全局利益,更好地协调思想、协同进度、创造机会,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把握改革的协同性,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局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既要着力破解难题、填写空白,又要巩固和厚植传统优势;既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又要注重机会公平、注重资源配置均衡;既要在补齐短板上用气力,又要在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

把握改革的协同性,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着力。在宏观层面,就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要求而言,要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基本原则,准确理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握当前改革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把抓改革落实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全面考量、重点牵引、协调推进。就改革的领域和内容而言,要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在中微观层面,就改革的阶段特点而言,当前要把改革的“四梁八柱”与具体制度、保障机制协调起来,一手抓紧推动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重大改革,一手抓紧练好改革保障机制、配套举措的实功细功,确保改革架构平稳扎实落地。就改革的落实要求而言,要抓好顶层设计、路线图、制度规范、具体工作的贯通衔接,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术层面问题,不搞“空中楼阁”,不留制度空隙,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在各地区、各单位精准落地,使制度安排在实际工作上有序承接,更好承载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作者:国家能源集团置业华北分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吴超)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