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构建

来源:人民论坛2015-04-09 14:31:38 工学 人才培养 时期

摘要:在新时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球职业教育最有效、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原标题: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杜庆军

在新时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球职业教育最有效、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综合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入阐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存在问题,结合新时期的发展背景,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该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价值,让职业教育回归教学、教育本质。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路径

我国早在1991年便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改革理念。在我国长期的教育改革期间,全球化流行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社会及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一次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战略。由此可见,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国家高度重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反复提及。

当前,我国各个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情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客观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问题①。新时期应该重点构建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以此来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问题。

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世纪,社会经济和市场态势都在逐步转变。作为立国之本,教育事业更应该匹配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改革。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科技的突飞猛进,各个公司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职业院校一定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够促进市场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重心,需要从传统的政府主导教育模式,转变为从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视角,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工学结合的关系。目前,我国正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处于经济改革和转型阶段,为了迎合发展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需要跟上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就业和再就业的服务。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工学结合对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有很大帮助。工学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渠道。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既要保障理论知识的基础扎实,也要保障实践能力的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应用性和知识性的匹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实际工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的情况。例如,将“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控技术”等课程纳入工学结合体系后,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有效地联系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空泛变为真实,彻底转变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够将实际、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项目导入、工学交替和实践理论一体化等教学模式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融入到企业当中。

保障就业质量,强化师资力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在确保学生就业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专业的师资水平。作为一项就业指向性强的教育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紧密衔接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的关系,让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强化企业对学生的实践价值认同,奠定就业的坚实基础④。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对学生的深入、实际了解,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与院校搭建人才供需的桥梁。例如,我国目前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正在尝试建立工学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基地,透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深度剖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考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信息,开展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确保人才的无缝对接情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价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驱动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更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质量,让学生的就业方向更有针对性。职业院校教师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承受更多的教育、教学压力,以及更高的专业教学要求。所以,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也有助于完善学校的师资力量,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

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完成从学位、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核心的转变,这样的转型更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和社会认可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然而从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有待完善的法律制度。当前我国的相关部门,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关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但是细节上对于各个参与方和利益相关者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还欠缺具体的保障制度和法律约束。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存在诸多阻碍,不利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在缺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监管措施和激励制度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尤其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会侵害到学生的报酬所得。类似的网络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一些企业为了获取廉价的劳动力,积极主动地携手部分职业院校,借助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名,实际上却以此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这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真实写照。

亟待提升的企业参与积极性。随着我国提出产业改革、升级的发展战略,目前很多企业正处于战略转型阶段,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都在调整,就业岗位也相对紧张,不愿意尝试接纳毫无经验的学生实习。甚至有一些企业担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会扰乱企业发展的正常轨迹,导致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企业不为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用。此外,部分企业对于参与工学结合学生的职业素质有所怀疑,担心企业核心资料被窃取,也难以积极投入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

亟需改革的教育教学安排。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推广,存在繁杂的工作任务,具体的实施和管理涉及诸多细节。然而当前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并没有成立相关的负责部门,更多的是由教师个体来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虽然我国一些职业院校正在尝试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除了体系和制度的建设以外,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本需求的传统方式。此外,由于专业院校存在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所以还普遍存在着注重教学而轻视实践技能培养的情况。特别是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教研能力,无力为合作企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

亟需提升的学生适应能力。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联手企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并不是非常重视,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环节往往表现出消极怠工的状态。特别是一些学生在了解到个人薪资与正常企业员工的差异后,主观断定其劳动力被压榨,造成了对企业和学校认识的矛盾心理,更不愿顺利地完成工作实践。在拜访调查过程中,据一些职业院校和工学结合联合企业反映,新时期的很多“独生子女”学生们,不仅不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而且在职业素养和守纪意识表现上也有很大的不足。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职业教育机构本身或者企业本身,都无法体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作用。新时期,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各个角度出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企业和学校各尽其职,以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力度与效果。

基于政府视角。第一,完善制度、规章。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根据当前的《职业教育法》,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性质和地位,使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通过相关的激励措施和规范政策,主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第二,改善教师结构。政府要鼓励更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专业双师型教师进入职业院校任职。第三,政府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全力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例如,在教学大纲和内容上增添更多有针对性的内容,强化对技能型知识和实践性技能的培训教学点,以政策文件督导的方式快速解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遇的难题。

基于企业视角。首先,企业要提升自身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通过强化宣传和健全规章制度等方式,引导企业认识到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履行企业自身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积极主动地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岗位。相关部门应该在实践中,树立企业先进典范,通过广泛宣传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

其次,确定企业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地位。透过政府发布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融入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具体形式包括联合办学、直接缔造职业教育集团、入股职业教育院校等。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工学结合的办学主体领域,深入到学生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作用。

再次,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强强联合,能够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规格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更加明确,符合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建立更为便捷的人才供需信息桥梁,打造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打造“双赢互促”的发展局面。实践方式上,可以采取企业入股办学的方式或订单培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场地和实习机会。企业可针对人才需求计划,为学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多的意见,或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基于职业院校视角。首先,校方应该成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部门,专人负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安排校企沟通和计划实施、监督等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益和效率。例如,在项目驱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派遣专员到企业任教或工作,考察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是否良好,监督学生薪资的评定与发放情况,通过有效的监督促进合作的针对性和衔接性。

其次,强化师资力量。学校应尽全力打造精英师资团队,通过聘请行业专家,调整学校的教学队伍,使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聘请具备不同优秀技能的教师,特别是引进更多“双师型”教师来开展实际教学工作,以此保持实现手段和培养目标的统一性。

再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学校应积极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完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比如部分职业院校通过专业的开设,尝试独自创办相关企业,用产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价值,促进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满足学生对实践机会的需求,同时也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情况。再如根据学生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计划,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开展项目化或案例化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践,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最后,构建针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反馈培养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相关工作安排和工作内容。由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等各个机构与部门、个体组成评价组织,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比如,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绩效情况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对企业实习岗位的工作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进而通过汇总评价结果,得出综合性反馈,以此为基础改善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在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转型的必然需求,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要探索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和政府应积极融入其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通过提升学生就业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是教育资源的优化与综合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大胆地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价值,使其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彰显时代作用。构建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需要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层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国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指导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生产测井》课程实验内容设计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方瑞娜,姚新鼎,王恺,柴腾飞,许镭:“黄河水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价值工程》,2014年第1期。

②杨继,孙国,吕光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③闫志利,蔡云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实现方式及推进措施”,《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④邓廷奎:“改革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中国市场》,2014第25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