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康养动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康养 > 康养动态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社保体系,未来如何发展?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来源:人民康养2025-02-25 20:50:01

上图:大会现场

2月22-23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社会保障是现代化国家的标配,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上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发言

今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十周年。201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发起成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是学会初创时期的秘书处所在单位。张东刚指出,十年来,学会搭建了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等十大学术会议平台,为社会保障改革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咨政报告。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中国人民大学将以更高起点、更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社会保障改革贡献力量。”

上图: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言

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会保障领域重要改革任务

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改革任务。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言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任务部署的重要举措。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导下,养老服务工作应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层面建设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

二是持续优化贯通协调的三类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在充分发挥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各自优势功能基础上,推动三类养老服务协调联动。

三是着力促进养老服务事业产业三方协同发展,坚持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在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中发挥配置资源作用,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

四是不断加强养老服务要素保障力度,推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指南,加强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推动建立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制度和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加强养老服务科技信息赋能。

上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发言

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制度实现稳定定型,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基本构建。李忠表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中书写社会保障新篇章,具体要在增强可持续性、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规范性上下功夫。

上图: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谭天星在发言

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面临新挑战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谭天星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和谐稳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保险法》得到有效实施,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仍面临法律体系建设待完善、法律适应性待提高和执法监督力度待加强等系列问题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谭天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统筹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二是要强化法律实施监督,深入贯彻《社会保险法》,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升社会保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金安全和运营水平;三是要夯实社会保障法律根基,加快修订《社会保险法》,总结并借鉴实施社会保险法过程中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四是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改革居民医保筹资方式,合理确定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上图: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发言

医疗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讲话中指出,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具有涉及群体广、利益链条长、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密切的特征,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他表示,医保改革永远在路上。国家医保局将锚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全面深化医保改革,守好、用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治理。重点开展深化医保体系改革以健全“1+3+N”的多层次医保体系、深化结算模式改革以依托“三结算”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深化战略购买改革以实现“集采+目录”双重赋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医保支付改革五大机制以促进医药机构健康发展、深化价格治理改革以提升医药价格治理成效、深化基金监管改革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管理体系改革以提升医保管理水平等改革工作。

上图: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发言

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要把握四个方面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题为“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几点思考”的大会报告中指出,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此,他强调,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厘清理论逻辑。这是增强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思想自觉和工作主动的核心要素和内生动力,要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哲理化阐释。

第二,树立系统观念、增强协同意识。这是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关键环节。在尊重三医各自规律和特质的基础上做到“五各”:即各遵其道、各循其规、各展其长、各守其德、各尽其责。

第三,突出抓好中心环节。这是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重要策略和方法论。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要以深化医疗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心环节,以医药、医保为两个支点。

第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这是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体制保障和强力支撑,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突破,其次要着力抓好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药品耗材集采制度化、常态化改革和医保基金综合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上图: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发言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在大会报告中基于当前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保障需求,提出四项关键改革方向,强调以创新机制和科学规划推动社保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实施高质量参保扩面计划。重点覆盖外出农民工、个人身份参保者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三类群体。传统劳动关系框架已难以适应灵活就业趋势,需重构社保权利义务设定,确保所有劳动者均能获得适配保障。

第二,构建科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仍以第一支柱为主,需加快第二、第三支柱发展,平衡各层次占比。中国需立足国情,结合政治经济背景与治理架构,明确多层次体系的结构目标。

第三,强化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的增储与动用机制。全国社保基金条例明确基金用于老龄化高峰期的补充调剂,但当前抚养比持续恶化,支付能力显著下降,需预判拐点时间,扩大储备资源,制定有序投放规则。

第四,建立老年群体动态界定与分类机制。老龄化标准需多维度考量,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启动,但需借助大数据动态调整老龄指标,细分群体需求。

胡晓义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社保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需要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以上改革议题,协力推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上图: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发言

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需要明确政治站位,真正将社会保障视为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社会保障是国家利益,不是地方利益,也不是部门利益,更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的利益,它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的国之大事,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国之重器。

他表示,自人类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社会保障成为现代化国家增进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平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层级重大制度安排。因此,站在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现在已经走过了需要地方创新探索的时期,必须正视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的国家意识不强、地方利益过大的问题,真正将其作为国家层级制度安排,作为国之大事来办理,按照国之重器来打造。

他强调,无公平则无社保,不能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的社保不是好社保,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核心议题是用公平的标尺来促使社会保障政策走向全面优化。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差距偏大的事实,需要紧紧抓住制度公平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有足够的信心、稳定的预期和公平正义的体验,让社会保障真正担负起建构公正社会、促进社会平等、实现全民共享并最终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新境界的重大责任。

他指出,治国安邦的责任以及公平正义的使命,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国家层级与中央政府负起主体责任:一是统一建制理念,明确社会保障是国家公共品而非地方公共品;二是统一法律制度,以良法立良制、促善治,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可操作性;三是统一政策实施规程,确保规范有序实施;四是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人民合理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比如医保制度就需建立中央调剂金来保障落后地区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据悉,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期间还举办了社会保障基本学理与重大问题专题论坛、养老保障专题论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专题论坛、公益慈善专题论坛以及第八届全国医疗保障论坛,80位专家学者分别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税务总局、全国总工会、中国残联等部委有关部门领导和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10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代表约400人出席会议。

(记者 李贤娜)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