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3-05 10:06:28
3月1日,“广东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粤港澳医学机器人医师大会”在广州举办,中外专家齐聚一堂,热议医学AI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享医学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临床应用成果,共同研讨医学机器人如何成为推动医疗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樊代明院士作大会学术分享
樊代明院士:医生职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协会会长樊代明告诉记者,未来医学每一个领域、甚至每一项工作都可能得到AI不同程度的帮助,比如手术机器人可以增强医生的眼睛和手的功能。未来,甚至有的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我们需以客观、理性且正确的态度看待AI,医生这一职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手术机器人本质上是由人操控的机器,人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不是将患者完全交由机器人进行诊疗,至少在当下,这既无法做到,也让人不敢尝试。
会上,樊代明院士从整合医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医学人工智能时代医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着重强调了“术道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人工智能离不开人文关怀。他追溯人类医学发展历程,认为医生绝非如机器人一般,仅对病人实施冰冷的精准治疗手术,还应该是有温度、有内涵,充满人文关怀的整体身心治愈。
我国医学机器人系统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宋铁,广东省医师协会书记、常务副会长黄汉林,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欣,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陈汝福出席大会致辞,并祝贺广东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成立。黄汉林指出,需从宏观卫生健康战略层面出发,发挥医学机器人在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着眼于行业规范与人才培养,鼓励建立健全医学机器人医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推动粤港澳医学机器人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协作,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当下,人工智能备受瞩目,机器人行业也得以迅猛发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多样。其中,医学机器人更是成为热门领域。那么,医生该如何学习并掌握医学机器人技术?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陈汝福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医学机器人系统培训体系还有待完善,各地各医院正因地制宜在探索相关培训。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国内最早建立医学机器人培训中心的单位之一,特别是国产机器人培训中心,正不断迭代严格模拟临床训练。陈汝福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未来实现更科学地区分高、中、低不同难度手术。“科学合理应用AI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医护人力,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长和患者病程,提高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医学机器人创新发展前沿阵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强大创新集聚效应,“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简称: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于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其面向全国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海榆告诉记者,大湾区堪称医疗领域创新发展的高地。例如“港澳药械通”这一创新政策,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内地临床应用的通道,国际前沿医学机器人进入内地时,往往会率先在大湾区进行先行先试。此外,大湾区拥有完备的医疗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体系,这里的医生和患者对新兴事物接受度高,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机器人应用创新的落地实施。
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应用的“主战场”
本次大会作为全国医学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交流盛会,特别设置了智慧外科、智能应用、前瞻视野、领先创新、领航实践五大主题演讲与分享讨论环节,邀请了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带来最新研究报告。
在学术交流环节,国际知名专家分享了国际前沿的医学机器人技术与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院士分享了医学人工智能在宫颈癌诊疗中的新策略。来自比利时阿尔斯特OLV医院的泌尿科顾问Ruben De Groote教授分享了《欧洲医学机器人医师培训经验》,来自欧洲最大的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之一、德国医学领域标杆——Charité医学院的Jens-C.Rueckert教授介绍了《胸腺癌机器人手术:单中心20年队列研究》的最新进展。
“机器人手术技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泌尿外科都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何旺告诉记者,其所在医院约60%的机器人手术集中在泌尿外科,超过胃肠、肝胆、头颈部和妇科等专科领域的机器人手术总量。
何旺解释,泌尿外科手术多集中于盆腔和肾脏区域,这些器官相对固定,尤其是膀胱和前列腺位于盆腔深处,手术空间狭窄,对人眼和人手来说极为困难。然而,机器人手术系统凭借其精细的操作臂和小巧的GCB(手术器械),能够深入狭窄空间。此外,机器人内径管能够弯曲,相当于将医生的手缩小十几倍后伸入体内,进行极为精细的手术操作,这大大提升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AI看片能力或接近副主任医师水平
在临床技术和实践成果分享环节,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卢永刚,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协会副会长矫文捷,江西省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共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胸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李志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院长)林浩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黄晓明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分享医学机器人的新范示、新技术、新成果,充分展示医学机器人在不同外科细分领域的卓越应用成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主任田华教授介绍,越标准化、重复性越高的手术,越适合机器人操作。在骨科领域,关节外科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场景最多,比如髋、膝关节置换因其手术相对标准化,非常适合通过机器人辅助实现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田华表示,AI技术的应用能显著缩短年轻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他们通过机器人的助力,缩小与资深专家的技术差距,惠及更多患者。田华特别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影像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色,AI的诊断准确性逐渐接近并有可能最终超越有经验的专家。
对此,周海榆进一步补充道,AI在医学领域最早的应用是医学影像。近年来,随着影像数据和大模型的不断完善,AI看片的能力已逐渐接近副主任医师水平。周海榆强调,未来更高阶的机器人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还需要各方深入交流和研究合作,以进一步提升其精准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医生提供更科学的助力。
大会讨论环节
医学机器人:推动医疗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会现场进一步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医学机器人应用现状。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王赞鑫,澳门镜湖医院副院长陈泰业,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外科副主任医师江本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宁,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方航等来自粤港澳的专家,分享了医学机器人在大湾区实践成果,并探讨新技术在大湾区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应用方向。
在大会最后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医学机器人临床应用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在技术难点、临床实践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为医学机器人未来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专家们一致认为,医学机器人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医疗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组建医学机器人医师平台、推动规范培训及资质认证、加强交流以建立行业规范及专家共识指南等已成为大势所趋。
与会专家指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意义重大,为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有助于促进学术成果分享与转化,推动医学机器人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创新。同时,加强了粤港澳地区医学机器人领域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医学机器人技术必将不断进步,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革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精准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周海榆展望道。
(记者 李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