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4-10 15:41:03
刘立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城乡接合部是城市基层治理的薄弱区域,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新华街道地处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南部,部分服务设施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资源未能有效开放整合,一定程度存在“缺位”和“短腿”。近年来,针对城乡接合部党建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新华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城乡接合部治理难题,坚持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大力提升城乡接合部党组织服务效能,努力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立“党委统筹、上下联动”推进机制,为源头解题聚力。坚持系统思维、推动部门联动是破解城乡接合部基层治理“单打独斗、力弱声小”的关键一招。新华街道成立工作专班,协调解决“改体制、动机制”的问题。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建制设置不规范、治理主体不健全等8方面突出问题,制定《全域提升城乡接合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建制优化、网格赋能、物业攻坚等8大行动,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强化部门联动,梳理基础设施老旧、信息底数不清等8类共性问题,细化时间表、任务图,联合16个区直部门组织实施整改。为妥善应对城乡接合部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定期联合政法、公安等部门,每月会商研判风险隐患,确保各类问题源头解决。充实工作力量,印发网格治保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城市社区、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选任治保主任,建立以治保主任为主体,治保委员协同配合,志愿者、热心群众为补充的网格治保工作队伍,共配备121名治保人员、385名社区工作者,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治保工作体系。
完善“集约高效、精准精细”保障体系,为做活治理增效。针对管辖边界不清、治理力量薄弱、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新华街道坚持有解思维、靶向施策,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优化建制调整,按照“相邻相近、便于管理”的思路,以一个社区5000—7000人为标准及时调整优化,缩小治理服务半径。同步抓好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改衔接,有效解决了“老村带大小区”“隶属管辖范围模糊”等问题。做实最小治理单元,按照“分色管理、分类服务、分级管控”的标准要求,探索试行“建档立卡”制度,组织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大排查行动,全面采集辖区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确保做到“提楼知户、提户知人、提人知情”。抓好矛盾化解,为解决“矛盾纠纷隐患较多,化解稳控措施不健全”的问题,通过“居民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提名”的聘用方式,选聘心理咨询师、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650余人担任“楼栋红管家”,通过“心理疏导”“拉呱式调解”等方式,帮助解决邻里纠纷、物业纠纷等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搭建“供给充足、优质共享”服务载体,为做优服务赋能。为解决服务理念相对滞后、服务载体效果不优等问题,新华街道立足群众需求、优化服务供给,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的工作模式。建立“大物业治管”工作机制,将有党组织的物业企业与未建立党组织的物业企业联建,每季度开展阳光议事会议事协商,议题由党组织把关、过程由党组织牵头、结果由党组织督办,通过多方协同治理,解决电瓶车乱停乱放、公共设施损坏等难题700余件。绘好“民情地图”,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民意诉求,绘制“民情地图”,标注居民区、公共设施、交通线路、党建服务阵地等基础信息,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探索“四色服务”工作法,按照人员类别,建立“绿黄橙红”四色走访机制,对绿色家庭(和谐平稳户),联户党员每月至少走访1次;对黄色家庭(经济困难户),联户党员每半月至少走访1次;对橙色家庭(矛盾纠纷户),联户党员每周走访1次;对红色家庭(孤老留守户),每天通过“窗帘行动”时刻关注,累计开展走访帮扶1000余次,真正做到分类精准服务。
下一步,德城区新华街道将持续优化治理理念、提升治理效能,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乡接合部基层治理有效经验,让更多可感可及的基层治理实践成果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幸福新华”更有温度、有质感、有内涵。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