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民生网2025-04-22 18:07:11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新社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就农业而言,是以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为主体特征、以颠覆性农业创新为技术特征、以多要素渗透融合为配置特征、以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为结构特征、以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为形态特征,打破了传统乡村产业发展的束缚,为乡村经济开辟了崭新的发展路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文件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融合、数字赋能升级、绿色低碳转型四大方向,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应对产业变革的压舱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数智革新、绿色更新等手段,为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引擎,为广袤的乡村大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注入了发展新动能,是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是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赋予劳动者更强大的创造力和更加丰富的工作手段,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劳动产品。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整个社会,社会治理形式、企业商业模式、人们的行为模式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数字化技术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社会发展正在从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加速演变,使得生产力发展有了新的产业基础。

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边界,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逐步摆脱了传统生产方式。智能化的农业机械、精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及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使得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变为“知天而作”。农业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让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等一系列创新手段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区块链技术保障农产品溯源,云计算平台优化资源配置,这些数字要素的渗透使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实现价值倍增。

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乡村产业新业态。“农业+”模式打破产业壁垒,形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多维价值网络,产业融合催生价值裂变,农业不再是孤立的生产环节,而是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加工”“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多种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让乡村产业实现了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网络平台,乡村的特色产品得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乡村旅游则充分挖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念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乡村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大数据有助于整合农村人口、土地、资源等信息,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与决策科学性。人工智能可应用于农村安防监控,智能识别异常行为与安全隐患,保障乡村安全稳定。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革,数智技术拓展了乡村社会交往新领域,助力乡村治理体系的提升,大大提高村民自治积极性和乡村治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推动乡村治理模式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转变。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乡村产业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经济发展的风险缓冲带。广袤的乡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与庞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有效拉动内需,带动了乡村就业与农民增收,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进入乡村,激活了消费新蓝海,形成万亿级市场增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国内大循环筑牢坚实的供给,粮食、蔬菜、特色、水果、畜禽等农产品供给满足了国内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保障了物价平稳。同时,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国内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韧性。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就像一股强大的新动能,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式,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实现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生态有待健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广泛应用,所产生的创新技术与成果层出不穷,将这些新技术、新应用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对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有巨大推动力。

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它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推动工业化进程向更高效、清洁、低碳、智能化的方向演进。通过引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加大乡村科技研发力度,鼓励科研院所与农村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攻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加快建设乡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网络、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缩小乡村和城市间的数字鸿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培养数字经济时代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引入工业化发展中的现代管理模式,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的年轻人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同时,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平台,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促进乡村振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有了众多应用的成功案例,在乡村振兴中应充分利用乡村产业发展机遇和市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振兴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推动乡村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优化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辅助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

乡村产业发展必须重视网络和数据安全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才能让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推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网络和数据安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基因,网络和数据安全就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护身符”。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不仅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守护数字经济命脉、保障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乡村数字化的“阿喀琉斯之踵”。乡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设备老旧,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农机等终端防护能力弱,易成为黑客攻击的跳板。网络攻击还可能破坏乡村的数字化治理系统,影响正常的服务和管理。

其次,就乡村而言,数据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数据安全危机成为从田间到云端的脆弱链条。在乡村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推进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农户个人信息等。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威胁可能给乡村产业带来损失,数据的存储、传输和使用环节都存在安全漏洞。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将严重损害农户和乡村产业的利益。

另外,乡村居民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成为数字时代的“安全洼地”。由于乡村地区对数据安全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农民群体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公共Wi-Fi钓鱼、恶意二维码、山寨助农APP等新型威胁频发。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投入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基层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建立“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和共享规范,加强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监督机制,鼓励科技企业和专业机构为乡村提供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服务,建立健全乡村信息化设施安全防护体系,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乡村网络和数据安全的整体水平。

当数字基因融入乡村肌理,新质生产力必将催生“数实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勃兴,既需要数字技术的强力驱动,更离不开安全基座的坚实支撑。唯有将网络安全意识融入乡村肌理,让数据安全能力长入产业血脉,方能实现从“数字乡村”到“可信乡村”的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关乎亿万农民数字生存权的时代课题。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安全屏障筑得越牢,数字经济的活力就能释放得越充分。未来的乡村,将是数字技术与农耕文明交相辉映的创新热土,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价值高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