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4-28 11:10:40
暮春的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处处跃动着生命的韵律。漫步其间,入目皆是如画景致:柏桥村的荔枝林层层叠翠,浓荫蔽日;杏花村白墙黛瓦倒映碧水,宛如水墨画展现在眼前。沿着“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前行,漫山遍野的荔枝树缀满青果,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转入“鉴江印象”示范带,鉴江碧水悠悠,沿岸村落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全景。高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的厚重感同样在这里交织。千年长坡旧城遗址,城墙残垣诉说着冼夫人的传奇岁月;南皋学舍历经数百年风雨,青砖黛瓦间仍留存着明清时期的书院遗韵。自然与人文在此交融,传统与现代在此辉映,共同勾勒出高州独有的春日盛景。
近年来,高州市立足千年古郡深厚底蕴与生态资源禀赋,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农文交旅深度融合,以农业为根基厚植乡村振兴沃土,以文化为灵魂赋予产业独特魅力,以交通为纽带串联全域旅游资源,以旅游为载体激发消费新动能。通过活化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等历史资源,创新沉浸式体验、夜间经济等文旅消费场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构建起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我市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以文塑旅、创新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从乡野到‘诗和远方’,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古郡大地正以蓬勃之姿,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高州市委主要领导说。
“农文交旅商”融合
“五一”假期将至,在高州市根子镇与分界镇交界地带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提质升级工程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座服务区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休憩站点,而是一处将非遗文化、荔枝文化、旅游体验与商业休闲巧妙融合的时尚空间,正以“交通+文化+乡愁”的独特魅力,精心编织着一场别具一格的奇妙旅程。
据保利长大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工程项目党支部书记曹坤介绍,服务区的设计理念为“荔乡水韵,一枝独秀”,西区主楼的玻璃穹顶造型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果实,4片舒展的“叶子”化作4个主题展厅,将岭南风情与现代美学完美交融。从高空俯瞰,荔果、荔叶、枝条等元素巧妙呼应,构成一幅灵动鲜活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荔乡的独特韵味,造型生动,打造地标性门户形象。
置身于其中,可真实感受服务区商业综合体与周边文旅资源深度联动,这里串联起中国荔枝博览馆、千年贡园等十余个文旅节点,实现“服务区—景区—产业链”无缝衔接。在这里,游客既能品尝荔枝雪糕、荔枝酒等特色美食,挑选精美别致的文创产品,还能沉浸式体验浓郁的荔乡风情,感受荔枝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座横跨高速公路的景观天桥引人注目,桥长660米,桥梁立柱、梁底板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外幕墙装饰为荔枝壳纹路肌理的菱形网格,幕墙整体外观如展翅腾飞,寓意“百千万工程”托起乡村振兴梦。桥不仅串联起东西两侧的服务区,更延伸至周边景区与村庄,形成“人在桥上走,车在画中游”的独特风景。漫步桥上,绿意与建筑相得益彰;行走其间,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在这里,每一步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每一眼都能领略到自然的馈赠。柏桥服务区这个广东新网红、茂名新地标有望像附近贡园“一骑红尘妃子笑”故事那样火爆出圈。
“柏桥服务区不仅是高速路上的温馨驿站,更是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当人们在此驻足,便是与历史、自然和未来展开一场深情对话。这朵精心雕琢的‘荔枝之花’即将在高速路上绚丽绽放,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高州市有关负责人说。
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从茂名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便能抵达高州市深镇镇仙人洞景区。停车场内,悬挂着“粤”“琼”“桂”“湘”等各地车牌的旅游大巴与小汽车鳞次栉比,入口处“仙人洞!仙人居住的地方”“吸负氧离子,避暑养生就来仙人洞”等标语醒目亮眼,彰显着景区的独特魅力。相传西晋道医潘茂名曾在此采药修行,栖宿山洞,仙人洞之名由此而来。如今,景区内“好心茂名”养生文化长廊、潘仙洞、潘仙馆等人文景观,皆围绕这一古老传说精心打造,处处流淌着历史人文的韵味。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仙人洞地处云开山脉腹地,主峰大雾岭海拔1703.8米,冬暖夏凉,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颇高,堪称天然大氧吧。“春赏花、夏观瀑、秋品果、冬养生”的四季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每逢节假日与周末,景区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仙人洞广场上,民族风情舞、古风歌舞、抛绣球、敦煌飞仙、四川变脸、喷火等特色表演轮番上演,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打卡。
“仙人洞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四季都有不同的感受,进入景区就像置身于‘空调房’里,清爽怡人,尤其是超高的负氧离子含量和优美山水生态环境,赋予了这里独特的养生价值。”高州仙人洞景区董事长陈德亮介绍道。他表示,景区紧抓乡村振兴机遇,着力打造集休闲、养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引客方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带动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特色民宿的崛起。
“远离城市喧嚣,静看山间云卷云舒,听溪水叮咚,闻鸟语花香,这般闲适令人沉醉。”来自北京的资深驴友李先生感慨道。暮色降临时,金色余晖洒在村落,扛着锄头的村民踏着夕阳归家,村舍间鸡鸭欢鸣,稻田里蛙声一片,浓郁的乡土气息瞬间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这位曾走遍大江南北追寻诗和远方的旅人,如今在仙人洞的山水与烟火中,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归属感。
随着景区的蓬勃发展,仙人洞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托景区资源,村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与特色产业,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培育特色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凭借突出的发展成果,仙人洞村成功入选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如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近年来,村里投入400多万元,在景区外围建成44间集体商铺,让山区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商铺租金年收入达70多万元,每户村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在守护好自然美景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也愈发富足了。
渔网小镇织就富民新图景
在高州、茂南、化州三地交界之处,石鼓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不仅是“金石”产业带、佛茂协作产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华南地区久负盛名的渔网渔具集散地,“渔网小镇”的名号享誉四方。
近年来,石鼓镇充分发挥渔网产业发展基础优势,锚定“小城市”定位,全力打造集特色产业、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渔网小镇。围绕这一目标,石鼓镇精心谋划并扎实推进石鼓渔网主题镇墟、九罡渔网渔具特色产业园、渔网主题文旅片区“一墟一园一区”建设,展现产业兴旺、文旅融合的繁荣景象。
“建设渔网小镇,核心在于推动传统产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转型升级。我们紧紧抓住佛茂协作、‘金石茂’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为石鼓镇渔网产业的升级发展注入新动能。”石鼓镇镇长吴静毅对渔网小镇发展充满了信心。
如今的石鼓镇,渔网产业发展成果斐然。全镇已培育出2家大型渔网生产企业、7家生产厂家,成功构建起涵盖织网、展网、卖网、用网的完整产业链条。这条富民产业链活力十足,全产业链年产值高达约10亿元,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更带动了众多群众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石鼓镇积极探索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组织开展“村BA”“村K”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带旺了当地“夜经济”。充满烟火气与活力的特色活动,吸引了各地来客,使石鼓镇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产业发展与文旅繁荣相互促进,为渔网小镇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从柏桥服务区的“农文交旅商”融合创新,到仙人洞景区的生态旅游富民,再到石鼓镇渔网小镇的产业文旅融合发展,高州市在全域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乡村大步迈向全面振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农文旅融合的活力持续迸发,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为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高州样本”。
(黎剑 甘军亮 刘付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