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国能青海公司帮扶成果“多点开花” 助力乡村振兴“多面出彩”

来源:民生网2025-04-29 17:02:31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土地上,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电力有限公司以“绿”为笔,以“智”为墨,书写了帮扶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壮丽篇章。  

自2010年起,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指定青海公司为帮扶区域组长单位,按照集团党组工作部署要求,青海公司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先后投入帮扶资金超5亿元,实施生态、产业、教育、医疗等多维度精准帮扶,助力两县于2018年和2020年先后脱贫摘帽,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发展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多彩卷”

南边是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北边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脚下是水草丰美的刚察大草原。驻村工作组把畜牧养殖作为脱贫致富的切入口,积极支持刚察县推进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和乡镇“五个一”建设提标扩面等工作,大力培育畜产品等领域加工企业,着力健全完善农牧业全产业链条。

2019年底,随着第一期101头牦牛出栏,切察村牦牛养殖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60.9万元,纯利润14.7万余元。村里拿出8.4万元,给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2500元,39户边缘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其余资金用于继续扩大合作社生产。

2023年底,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向国家能源集团多家单位出售牛羊肉20余吨,实现村级产业增收一百六十万元,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全村分红全覆盖。从以往的“深度贫困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切察村的牧民都说:“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多亏了国家能源集团,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经过十多年的帮扶,今天的刚察县和曲麻莱县,不光培育了藏香猪养殖基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中心、高原果蔬大棚等可持续项目;物流公司、农牧民创业实训基地,畜牧养殖、文化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国能青海公司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逾千人,真正展现了提升产业振兴乡村全面发展的突出成效。

培育乡村人才,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

青海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才振兴为重要“引擎”,驱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紧紧围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工作思路,面向曲麻莱、刚察县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产业转型技能培训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设唐卡、民族手工业金银匠、汽修、民族服装、藏医药全科、折嘎说唱等培训班。

截至目前,共培训学员超过3000名,结业后的学员大部分在县域内及周边市县开设了手工艺金银匠铺、成立了民族服装公司、组建起折嘎婚庆说唱团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产业文化,找到了自主就业的“金钥匙”。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青海公司自2022年起,以强化教育发展基础为切入点,创新采用“集装箱模块化建筑+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在曲麻莱县一镇五乡建成15所阳光幼儿园。每所幼儿园如同“可移动的智慧城堡”,配备供暖照明、教学设备和光伏储能系统,即便在零下30℃的严冬,教室依然温暖明亮,彻底解决了高寒偏远牧区“办园难、保教难”的困境。

“感谢党和政府,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布甫村牧民才说,他也曾想过带着孩子去县城上学,但这样一来就要放弃草场上的牛羊,家里的收入就会减少,如今幼儿园建到草原深处,他们在不耽误放牧的同时也能把孩子送来学习、玩耍。

繁荣乡村文化,绽放乡村振兴“幸福花”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村口,有一尊高高伫立的红色雕塑,上边镌刻着“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四个遒劲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雕塑基座上的两行文字告诉人们: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对口帮扶的成果。

十年间,青海公司在刚察县建造“全民健康中心”,中心设有综合搏击馆、篮球馆、桌球馆等健身区,所有场馆免费开放。

刚察县居民才旦桑吾:“我们现在组织大型活动都在这里,场地很大,条件也很好。平时我们有时间就来这里锻炼身体,身体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

守护绿水青山,奏响乡村振兴“生态曲”

2018年,集团公司投入350万元在曲麻莱县设立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扶贫基金,在“黄河源头第一乡”麻多乡开展生态扶贫。选聘该乡16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生态管护员,让贫困群众参加生态保护工作,每月领取1800元工资,每户年收入可达2.16万元,实现全家脱贫。2019年11月5日,黄河源头2665头牛羊全部迁出,核心地区1万公顷草场实现历史上首次禁牧。

生态环境需要呵护,牧民生活也亟待改善。除了设立生态管护员之外,青海公司对禁牧草场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每亩发放禁牧补贴;将牛羊迁往适宜放牧的区域,流转草场成立合作社集中养殖,投资建设机井、牲畜暖棚、牧工宿舍、饲草料库等配套设施,大幅提高了牲畜养殖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聘用牧民群众为合作社职工,每月还享受稳定的工资收入,既保证并提高了禁牧群众的养殖经济收入,又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曲麻莱县有1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吃上生态饭而实现脱贫,生态环境更好了、牧民的钱袋也更鼓了,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的路子越走越宽。刚察县则通过生态护林员机制守护26万亩绿色生态区,形成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加强组织建设,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按照集团党组《关于做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要求,青海公司党委根据青海省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党建+”融合发展,不断挖掘群众增收致富潜能,引入“党建+互联网”工作模式,积极推介利用“慧采商城”“国能e购”两个电商平台和集团公司媒体广泛宣传造势,强化特色农畜产品的消费帮扶,完成省定牛羊出栏任务,推动刚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更好“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努力探索“党建+绿电”工作模式,在刚察县热水地区建成光伏扶贫产业园,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开展直接到村的造血式帮扶,推动建立长期可靠的光伏项目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困难群众获得长期稳定收益。2019年以来累计为全县12个脱贫村分红资金2395.34万元,带动214名群众通过光伏公益岗位就业。

在曲麻莱县对党建共享阵地建设及践行馆修缮,在刚察县实施乡村党员活动室提升改造工程,让广大党员活动有阵地、学习有氛围、心中有组织、行动有方向,党员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不仅是对党员队伍的一次全面提振,更是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举足轻重。青海公司将秉持“先富带动后富,共筑美好生活”的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社会责任担当,聚焦乡村发展的关键需求,多维度、可持续的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智慧和力量。

(祁尧 侯炳宇)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