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5-06 14:46:24
近日,在2024年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中心卫生院、白渡镇卫生院从全国数千家基层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被通报表扬为“表现突出、服务优质机构”。这一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是梅县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深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
白渡镇卫生院外景。梅县区卫生健康局供图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聚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痛点与难点,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化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起“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梅县区此次上榜的两家机构,正是该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跃升的典型代表。
走进南口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后的院区环境与科室设置令人眼前一亮。副院长张海涛介绍,自“创优”以来,卫生院“软硬兼施”:硬件上,投入10余万元改造门诊、住院楼,进一步优化了就诊流程,在设备上投入二十余万元购进盆底肌康复仪等康复设备;软件上,细分出8个临床科室,利用“医联体”优势,通过上级专家“传、帮、带”模式,年门诊量增长11%,盆底肌康复达1200人次,儿科住院患者占比达25%。此外,梅县区首家公立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在2025年2月运营,设50张床位,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一站式服务,已服务老年患者30余人次,成基层医养融合“样板间”。
白渡镇卫生院2024年数据亮眼:门诊量同比增长23%,住院平均日缩短至5.2天,患者满意度从82%提至91%。副院长钟枫华称,变化源于“以创代建”:实施“形象重塑”,优化导诊台、候诊区布局,增加便民设施,候诊时间从40分钟缩至15分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培养人才,派12人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邀专家每周驻点,开展中医理疗等特色服务,中医馆服务量占比达35%。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引入绩效考核,2024年医疗差错率下降60%,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28%。
如果说南口镇中心卫生院和白渡镇卫生院这两家标杆机构的崛起是“单点突破”,那么梅县区在基层医疗领域的整体推进则堪称“系统重构”。近年来,该区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总抓手,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机构发力、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走深走实。
一是高位统筹绘蓝图。梅县区委、区政府将基层医疗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建立区领导挂钩制度,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阶梯式”发展目标。区财政设立每年2000万元专项资金,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人才培养及专科建设,为基层医疗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全区18家基层医疗机构完成标准化改造,均达国家基本标准,其中5家达到推荐标准,形成“5家标杆引领、13家达标提升”格局。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组建“1+18+N”县域医联体,建成检验、影像等五大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同质化,2024年基层上转疑难病例减少32%,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85%。组建126支家庭医生团队,为重点人群提供闭环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8%,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激活队伍内生动力。实施“人才蓄水池”计划,放宽条件定向招聘紧缺人才,2023年以来招聘45人,本科以上占比60%。构建“三级培训网络”,年均培训超2000人次,创新“师带徒”机制培养20名学科带头人。落实薪酬激励政策,2024年基层人均绩效工资较2022年增长35%,新建80套职工周转房消除后顾之忧,实现“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优化。
四是创新服务模式亮点。全域建设中医馆,推广45项适用技术,南口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年服务超5000人次。白渡镇试点“慢性病管理中心”,整合多学科力量提供全周期管理,患者规范服药率从65%提升至89%。推进“互联网+医疗”,10家卫生院上线远程诊疗系统,年会诊500余例;“粤健通”平台注册用户达32万人,占常住人口68%,实现健康服务“线上可及”。
“基层医疗机构不仅是医疗体系的‘网底’,更是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此次两家机构获评国家级荣誉,既是对梅县基层医疗工作的肯定,更是新的起点。”梅县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廖劲松表示,该区将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支点,持续深化“百千万工程”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实践。
从山区小镇到城区社区,从门诊诊室到医养中心,梅县区正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画笔,在粤东大地勾勒出一幅“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健康有保障”的基层医疗新图景。这不仅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百千万工程”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未来,随着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梅县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必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黎剑 钟玲芬 蔡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