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03:06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通讯员 张天峰
“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姓身边小事,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大事。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近,记者在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调研采访了解到,当地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让银发族在家门口安享晚年;通过“百企入村、万人就业”工程,让青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成武县县长范继臣表示,成武县树牢正确的政绩观,突出“为民导向”,在回应群众所思所盼上持续发力,聚焦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养老、年轻人的发展等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愿望和需求,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广度,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温暖每一位在成武生活的奋斗者。
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清晨的阳光洒在成武县南鲁集镇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塑胶跑道上跃动的身影、教学楼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教育新图景。去年秋季学期,这个山东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农村学校回流学生达1200余人。
曾几何时,南鲁集镇实验小学面临着严峻的生源流失问题。设施老化、师资力量薄弱让这所辐射8个村庄、服务5000多人口的学校在校生一度锐减至128人。“当时学校连为孩子提供午饭的条件都没有,很多进城务工的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吃住问题,选择将孩子送进私立寄宿制学校。”校长牛祥朋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2年。成武县瞄准民生需求,将“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作为教育振兴的核心目标,南鲁学区主任王常杰大胆提出了建设寄宿制学校的构想:“为留守儿童和住处偏远学生提供寄宿服务,或许能留住孩子们。”
打破公立制学校建校设计常规,经过短短3个月的改建,新校舍于当年秋季学期正式启用,成为成武县第一所农村公立寄宿制小学。这一创新举措迅速显现成效,在校生人数由原先的128人增加到570多人,教师队伍也从14人扩充到31人。
走进南鲁集镇实验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宿舍、功能齐全的活动室一应俱全。
“寄宿制学校的核心在于‘育’而非‘教’。”王常杰介绍,学校精心构建了“生活即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开设了多达20多门特色鲜明的课程,涵盖非遗剪纸、前沿人工智能、传统书法、现代舞蹈等领域,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
陶艺课上,小小解说员刘嘉兴正满怀激情地向同学们展示其精湛的陶瓷绘画技艺。这名曾经的留守儿童,如今已是校园里的“明星学员”。“寄宿生活让我学会了独立,也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刘嘉兴自豪地说。
教育振兴之路,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全方位的坚实保障。成武县斥资5000万元,对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并统一配备了空调、淋浴间等现代化设备设施。2025年计划再投入4000万元,改造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实现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县域全覆盖。
师资建设方面,成武县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实施“县管校聘”改革。
“现在音体美专业教师都愿意下乡任教,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成武县教体局局长潘崇雷表示,2024年,成武县累计实现城乡教师交流383人,27名教师通过跨校竞聘走上了新岗位。
“现在孩子吃住都在学校,家长压力减轻了,孩子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家长鲍素红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均衡发展最实在的成效。从生源流失到学生回流,从设施简陋到现代化校园,成武县用实践证明:只要用心用情,乡村学校同样能办出优质教育。
山东省成武县以百企入村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图为苟村集镇入村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组装一批组合高压开关柜。(图/张天峰)
银发族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清晨,成武县苟村集镇大曹庄村71岁的刘金平老人摸着新换的床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位膝下无子的老人如今享受着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医生定期来检查身体,一日三餐不用自己做,还有人帮忙整理家务。”老人朴实的话语,反映出成武县养老服务改革的温暖和成效。
成武县深入推进“三级医养结合”与“五保分散供养”改革,创新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为分散供养的五保人员提供日间照料等全方位服务。制定衣食住行标准纳入村规民约;投入310余万元资金,为2628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组建了164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巡诊服务;引入7家机构提供第三方照护服务……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背后,是成武县成千上万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苟村集镇大曹庄村,70多岁的李敬安老人选择入住村幸福院。“在这里政府安排好了一切,用时髦话说就是‘拎包入住’。”老人笑着说。
成武县将闲置学校等资源改造成幸福院,配备活动室、娱乐设施,还有医养结合的卫生室。志愿者定期到幸福院为老人服务,陪老人过节、庆生,孩子们为老人跳舞、唱歌,听老人讲述红色故事。院内活动区,配备了多款适宜的运动健身器材;种植区,老人可以自己种植花草和蔬菜丰富业余生活。更贴心的是,各村还创新推出“共富工坊+助老食堂”“村级饭店+助老食堂”等“五种建设”模式,既解决了老人就餐问题,又创造了就业机会。
“我们打造的是‘15分钟养老服务圈’。”苟村集镇党委书记陈志平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养老地图”介绍。在这张地图上,7处幸福院与400套周转房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镇的养老服务网络。
“老有善养、老有优护”是成武县养老服务的核心理念。苟村集镇中心敬老院作为医养结合示范点,组建了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的各项补贴及时到位,让我们的运营更有底气。”敬老院院长郭聚宝的这种感受,源于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
成武县将养老服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创建“书记县长双挂帅”制度,成立专门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心。县里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从用地、税费、建设等方面支持养老机构发展。民政部门还建立了家属座谈、随机抽查等制度,以保证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同时,还协调老年大学、艺术团体、志愿者等进养老机构,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孙寺镇“共富工坊”里,村民在赶制一批藤编产品。(图/张天峰)
青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梦”
在成武县汶上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连栋温室里羊肚菌长势喜人。村民李长河从青岛返乡后,成为园区的技术员,月收入5000元。“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他笑着说。像李长河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园区已吸纳200多人。
秦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运泉介绍,园区整合2000亩零散耕地,通过“能人返乡”带技术、聘请专家引技术、吸引种植达人增品种等多种途径,陆续引入羊肚菌、彩椒等高效农作物。村民经过技能培训和能人“传帮带”掌握实践能力后,可选择承包经营或担任技术员,去年园区亩均产值达3万元,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如今的汶上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是农业增效的“引擎”,也是农民就业增收的“聚宝盆”,更是青年创业的广阔舞台。青年田再兴投资农产品加工,田传密引入冷链物流,李久昌则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共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山东万丽时装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里,200多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赶制着源源不断的订单。“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父母。”已晋升为车间负责人的返乡青年周晓燕说。这家公司引进先进生产线,采用计件工资制,已吸纳2400名附近村民就业,其中95%为农村妇女。
汶上集镇以万丽时装为龙头,推动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在苏张庄村,一处名为“共富工坊”的服装加工点悄然成为当地村民灵活就业的“幸福驿站”。青年刘海春创办倚德服饰,在6个村设立加工点,将剪线头等简单工序分散到农户家中。在村支书程菊敏的带领下,党组织联合镇平台公司,共同创办“晚霞红光”这一老年服装品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加入团队。目前全村已有3家服装企业、58个工坊,带动433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近年来,汶上集镇结合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共富工坊”建设,将闲置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源,联结多方企业,挖掘有志青年人力资源,通过提供务工岗位、技能培训、产收信息等措施,帮助农村青年就近灵活就业,实现了“小工坊”服务“大民生”。截至目前,汶上集镇已建成并运行“共富工坊”83家,有效带动8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能人回来了,项目落地了,钱袋子鼓了。”村民李建设说。通过“百企入村、万人就业”工程,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更多青年不用外出就能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聚焦‘一老一小’、就业致富等民生工作,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成武县委书记黄福常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民生事业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四大改革创新’工程,努力让成武县成为教育新高地、就业新基地、医疗新领地、养老新福地。”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山东成武县多措并举让民生实事更有温度(主题)“家门口”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