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特别报道|“青春养老人”守护“夕阳红”

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19:50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在北京市朝阳区龙振三里屯老年家园的房间里,87岁的范奶奶亲切地拉着22岁的黄绍东跟《民生周刊》记者介绍:“这是我的二儿子。”

黄绍东毕业于云南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是龙振三里屯老年家园的工作人员,被三里屯街道授予“三里好人”称号。

对和范奶奶一起居住在老年家园的每个老人,黄绍东都清晰记得他们的喜好,“在这里和老人们朝夕相处,他们就是我的家人。”黄绍东说。

谈起进入养老行业的初衷,黄邵东说:“我从小和外婆感情深厚,所以后来选择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家人也都支持我,让我更加坚定地踏上从事养老事业之路。”

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副总经理丁立娟介绍,“00后”的“青春养老人”如今已占龙振养老员工总数的20%。

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夕阳红”事业注入“朝阳”力量,他们被称为“青春养老人”。

“每一个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都必须有责任心”

范奶奶清晰记得,2024年8月自己因病毒感染从龙振养老院送医时,黄绍东全程守护的细节。

“我在医院病床上,远远地看见小黄攥着两个纸杯来回倒腾水。”范奶奶双手在空中比划着,“当时还奇怪这孩子折腾啥呢,直到他把温水送到我嘴边,才明白他是为了让我能马上喝到温水。”

“我一直劝他回去,他说不走,帮我找护工,检查我住院可能需要用到的物品,等一切都安排好天都快亮了,他才离开。”范奶奶说,“当时家人没及时赶到,全靠小黄帮忙,我特别感激他。”

“00后”的黄绍东看起来老成稳重,说起获得“三里好人”称号这件事,黄绍东甚至有点不好意思:“都是我应该做的。”

2024年4月,黄绍东在给社区老人送午餐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户的爷爷没有像往常那样打开门跟他打招呼,他送完所有的餐盒,再次折返回老人房间门口,饭菜原封不动地摆在门口,打电话给老人也无人接听,黄绍东急忙联系了老年家园的孙凯院长。

“我们联系了家属,家属紧急赶来,才发现老人是前一晚晕倒在浴室,后来又出现了低血糖的症状,万幸送医检查后没有大问题。”孙凯介绍说。

从就医到出院,老年家园安排黄绍东一直协助家属陪伴在老人身旁。出院后,老人的子女当天就直接把老人送到了老年家园,放心地将老人交给了黄绍东,从此老人正式成为老年家园的一员。

老年家园里的每个“青春养老人”都善于倾听长者们的心声,理解老人们的喜怒哀乐,有效进行情感交流与心理疏导。他们运用同理心,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贴心、个性化的服务。

“重要的是责任心。每一个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都必须有责任心。能不能多看一眼、能不能多问一句、能不能拉着老人说句话,这些都是我们龙振养老对每一个‘养老人’的基本要求。”丁立娟说。

黄绍东照料居住在老年家园的老人。

用心呵护,用爱陪伴

回想起初来龙振三里屯老年家园时的情景,黄绍东说他也着实“适应了一段时间”。

在实习过程中,黄绍东直面养老服务的必要流程,例如给老年人换纸尿裤、洗脚、清洁老年人隐私部位等,“这些是非常基础的操作,如果这些都不能接受,根本就无法进入这一行”。

现在的黄绍东已经练就了一身“内功”:“就拿帮老人翻身来说,别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每天要重复很多次,这不仅需要技巧,更要有体力,我现在就找到了方法。”

“一开始确实难以接受,不敢动那些老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照护他们。后来护理员手把手地教,做习惯了,自然就接受了。”黄绍东说。

“每个来到这里的实习生,都要先经历‘性别观’‘生死关’‘排泄关’。我们有年长的护理人员先带着这些实习生去护理老人,每个人都熟练后,再进行轮岗,要让他们了解养老的每一个环节。”丁立娟说。

对刚刚踏入养老服务行业的黄绍东来说,最难的还不是护理实操,而在于是否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老人的离世。回想起刚到老年家园就经历的一位“悄悄去世”的老人,黄绍东说:“心里会难受,因为和爷爷奶奶们朝夕相处后感情很深。但后来我也想通了,每个老人都有离开的一天,我们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服务好他们。”

从老年家园的走廊走过,黄绍东热络地跟遇到的老人们打招呼,老人们则急切地要把刚刚发生的趣事跟黄绍东分享。不长的走廊,黄绍东走了很久,直到把每一位老人安全地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

在走廊两侧,是家属们送来的锦旗。“细心呵护无微不至”“老人舒心家人安心”“尽职尽责关爱老人”……老人们和家属们的认可,是对黄绍东这样的“青春养老人”最好的夸赞。

范奶奶拉着黄绍东的手,指着老年家园墙上的标语,激动地对记者说:“他们真的做到了‘用心呵护用爱陪伴’这8个字。”

“用心呵护用爱陪伴,是我们龙振养老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求每个‘龙振养老人’都要做到这8个字。”丁立娟说。

黄绍东为社区内的居家老人送餐。

多措并举,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杨一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行业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观念中,养老服务工作往往被误解为仅仅是照料老人的简单劳动,甚至被视为低技能的“服侍类”工作。然而,这种认识却忽略了养老服务工作内在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如今,老年人的需求已经向更加现代化、更高生活品质转变。专业技能对于提供高质量照护至关重要,面对人口老龄化“巨浪”,全社会期待有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到养老服务事业这片“大海”之中,成为“懂专业、善服务、能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养老服务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如何秉持“尊老、爱老、敬老”的职业道德,如何在对待每位长者时都充满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既是对每个“养老人”的道德考验,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职业要求。

出生于2003年的左艳琪,如今已被列入龙振亚运村老年家园“执行院长候选人”的培养计划中了。

“别看左艳琪工作没多久,但她非常尽职尽责,在各个岗位轮岗后,表现也十分优异,我们会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丁立娟说。

在丁立娟看来,左艳琪从一开始“并不知道学这个专业能在养老院做什么”,到能够熟练照护老人、熟练策划活动,再到现在介入机构的运行,在标准化流程和个性化服务间不断寻求平衡点,在这个“机构养成系”的“大游戏”中不断“打怪升级”,感受这份工作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坚定了深耕银发产业的职业信念。

像左艳琪一样的“青春养老人”,在龙振养老还有不少。“经过在学校的学习,他们具备了理论基础。选择养老行业,说明他们对于养老行业是有一定基础认知和向往的。经过在龙振一段时间的实习和培训,这些‘青春养老人’能够更好地适应龙振的服务理念和工作要求,能够快速学习、快速上手,成为龙振的后备力量。”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张玉说。

“朝阳”守护着“夕阳”,“老”行业迎来“新”血液,更具活力、更高素质年轻人的加入,为养老行业不断增加动力,成为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专业知识扎实、年轻富有活力,如今,像黄绍东和左艳琪这样的优秀年轻人在各个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他们用自己的耐心、爱心、责任心,让众多的老年人安享健康、快乐、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养老行业中,成为守护‘夕阳’的‘青春养老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解为老服务这个行业的同时,能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老人找到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归属感、价值感。”张玉说。

据统计,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约200万人,而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证书的护理人员只有不到20万人。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和培养更多青年参与到养老行业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设置养老护理专业甚至设立专门的养老护理学院,来培养更多高素质护理人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将养老护理员等职业纳入社会新职业,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性岗位,吸引越来越多青年的关注和加入。

“面对养老市场人才需求困境,如何加强人员培养是重要课题。从学校角度来说,要转变就业观念,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帮助老年人的同时,也是为自己未来养老储蓄资本。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努力改善青年养老护理员的待遇,提高薪酬水平,拓宽职业发展渠道。”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耘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