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民生时评|加强投入保障 办好职业教育

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28:45

熊丙奇

“职高学生上课睡倒一片”——网上一则视频,引发很多人对职高学习风气的关注。有人据此质疑当前的普职分流,认为应该取消中职招生,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让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进普高。

这是似是而非的。表面上看,有的职高课堂纪律较差,确实令人担忧,然而更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职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需要改进?有的职高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不想学”或“学不进去”,让他们去上普高学习普通课程,他们就能学好普高课程吗?

我国当前的普职比接近7∶3。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967.80万人,在校生2803.6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以此计算,普高招生与在校生的规模均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在校生数的68%左右。而就是在普职比1∶1的情形下,我国普通高考,750分的总分,只考200分以下的普高生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显然,如果进一步提高普职比,学不进普高课程的学生会更多,而这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出路,大多也只有进高职院校。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也是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的必然之举。职高“普高化”,采取和普高差不多的课堂教学方式,恰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问题。

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要求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应用场景中,学习掌握现代技能。换言之,职业院校大多数时间不应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

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职业院校中仍然颇为普遍。而之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因为职业院校并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而是以升学为导向培养学生。我国从2019年起,取消了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限制,据统计,中职毕业生选择读高职、本科的已经超过七成。职业教育不再是“学历断头路”,这是好事,然而,有一些职业院校却追求升学率,围绕提高升学率办学,这导致学校对产教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不太重视。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也是导致职教普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因为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现代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采取产教融合方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我国不少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却低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在投入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所能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成本最低的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讲一些知识、概念,而不是建立现代学徒制,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技能教育。

2014年,教育部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提出,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地要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目前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表明,距离实行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最近,《半月谈》发文指出,职业技能竞赛成绩,逐渐成为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技能水平和院校声誉的重要标准。这种导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扭转“课堂教学替代产教融合”的局面,但需要警惕“一赛定乾坤”导向之下,教育资源向少数参赛选手倾斜,普通学生的实践机会显著减少,从而出现职业教育“竞赛化”倾向。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技能训练,这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投入保障。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缓解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办好职业教育,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

一方面,按办好职业教育的要求,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与质量,投入保障是前提。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来评价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职业院校办学改革,全面推进破除“唯学历”评价,推进构建“技能型社会”,以此引导职业院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