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29:54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融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多措并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目前,产教“两张皮”,校企“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邀请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理事长苏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共同探讨。
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鼓励多元主体办学,化解“产教两张皮”
学校培养和市场需要之间会有差距,真正的职业教育要有企业深度参与,才能缩小差距。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知识、实践能力和产业发展要同频共振。
现在国家政策鼓励企业技术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上课,有些企业也有这个意愿,但需要落实对企业的支持政策,比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解决好现实利益问题,是化解“产教两张皮”的关键。
推进产教融合,要鼓励企业办学校或者行业办学校,要落实并推动多元主体办学,让出一部分办学权给企业,这样企业就不用有什么分利机制,而是为自己培养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谁来办很关键。国外有一些办得很好的学校是商会或者企业联合体办的,也就是社会力量办学。
企业办的学校是民办学校,对民办职业教育要有专门的扶持措施,这会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办学的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怎样为民办职业教育制定鼓励政策,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要稳定预期,要表明国家对这一类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学校倡导、支持的态度。其次,要有鼓励公益非营利的措施,但是也允许企业选择营利,允许他们获得适度的回报。再次,在支持政策方面,要把税收优惠、金融、土地政策等落到实处。对于营利性的职业教育,建议优惠政策参照科技、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但是不建议全部免除,与非营利学校有一定差别。最后,要大力发展灵活学制的职业培训,这对于就业有很大帮助,同时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生态。
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四川现代教育集团理事长苏华:
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使其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
职业院校要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企业入校园、产品入实训、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各地应加快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责任权利,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职业院校应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及教学内容,培养更多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要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产业工人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骨干力量。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各类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培训,助力行业企业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职业院校可以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以技立业,技能报国”的育人生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职业院校应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提升社会职业培训供给能力,积极开发“互联网+技能培训”等新型培训载体,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群众家门口,让人民群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致富本领,提高收入水平。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
产教融合要因地制宜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地产教融合发展程度也不一样,有些职业院校因为区位优势,在产教融合上做得比较深比较实,能够做到与企业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也有部分学校,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就会有一定的实际困难。在中西部部分地区,由于产业链不完善,职业学校与本地产业设置契合度不高,导致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人才,学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或者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当地产业群或产业链上没有很好的岗位匹配。
随着国家产业转移推进,中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加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度会越来越高。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容纳量暂时还不够,要不了那么多职业教育毕业生,只能进行跨地区劳务输出。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应开展东西协作,跨区域进行人才培养、供给,让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未来要让这种合作更精准、高效,形成合力。
总之,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强调对地方产业的支撑度,而是要紧盯国家战略需要,围绕国家产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并且进行动态调整,把学生培养好,让他们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