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夯实共同富裕之基——评《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

来源:民生网2025-05-06 20:31:20

厦门大学社会和人类学院教授  胡荣

杨方方教授的《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是一部在民生保障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该书深刻揭示了弱势群体在社会风险流转与制度构建交叉点上的脆弱性,并提出以人道慈善为支点、社会保障为依托的“筑底”路径,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内容:构建“共同富裕底座”的系统性方案

杨方方教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构建共同富裕底座的系统性方案,涵盖红十字事业转型、慈善事业升维、残障事业发展、女性与未成年人保障联动等重点领域。她主张红十字事业应转向专业化服务,聚焦应急救护与生命健康保障,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慈善事业则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初次分配、再分配有机衔接,引导慈善生态走向良性循环。残障事业应走“融合式发展”道路,打破传统隔离式福利供给模式,促进残障人士的社会连接与自立能力提升。女性保障事业应助力女性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提升角色自主能力。未成年人保障事业则应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入,并强调残联应过程中发挥中心节点作用;女性保障事业应助力女性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推动了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提升角色自主能力;未成年人保障事业应以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为指向,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入。

主要贡献:民生保障研究的多维度创新

《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在民生保障研究上实现了多个维度的创新: 

民生理论创新:重新定义社会保障与人道慈善的关系。首次将慈善事业与第三次分配明确作为加固社会安全网和衡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提出了与社会保障制度相互补充的系统化保障体系构建思路。

民生制度创新: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第三次分配机制。系统分析了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共性和各个分配的特性,并探索了共同富裕背景下作为第三次分配价值担当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疆域和与各个分配层次的有机衔接方式。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如何通过慈善事业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具体路径空白。

民生实践创新:构建扶弱助残的多维支持体系。针对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本书提出了“家庭为本”的关爱服务体系,并结合政策建议设计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例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儿童图书馆分布均衡化)、加强心理健康支持等方式,解决弱势群体在教育、医疗、心理等方面面临的困境。针对残疾人保障,建议完善残疾人证办理的社会成因分析,充分发挥残联中心节点作用并优化相关政策。

可能的局限

尽管本书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内部衔接深化:深化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之间的互动机制,使二者在助力共同富裕“底座”构建时形成更紧密的合力。数据支撑的局限性:部分论证依赖官方统计数据(如残障人士持证率),缺乏一手调查,可能削弱结论的实证强度;政策落地的可行性也许提高,比如提出的“授人以池塘”等创新模式需要多个实践案例验证。

综上所述,《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不仅回应了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还为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和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是对共同富裕、民生保障理论的一次重要拓展和深化。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