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16:28:0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多岁的高明柱还在进步之中。
2017年,高明柱就因写了一手漂亮的“毛体书法”引起笔者的关注,并一起交流过心得,随后为他制作了一个访谈纪录片,迅速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
这些年笔者始终关注着高明柱,也常常观摩他的书法,也许常常看他的书法的原因,并不觉得他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把他现在的书法与八年前进行对比,则会让人吃惊,真想不到他竟有如此大的变化,真是天壤之别。想必,他立足于“毛体书法”,始终笔耕不辍,亦在笃定恒心的渐变、渐悟、渐进之中,出了新貌,成就了非凡的自己。
2017年之前,高明柱就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毛体书法”高手,因屡屡在全国“毛体书法”的比赛中独占鳌头,而享誉书坛。
2017年,高明柱就已经65岁了,可谓“白首”,却至今不改初心,依然踔厉奋发。
写“毛体书法”对于高明柱而言,那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1952年出生的高明柱如同众多写“毛体书法”者一样都很投入、很入真情,也是一种时尚。不同之处,高明柱更精专久长,也更天赋才情,所以更出众。
精专久长体现于第一口书法的奶汁就是“毛体书法”,后来,再也没有离开过“毛体书法”。青少年时期,高明柱就喜欢书法,又正赶上轰轰烈烈的贴标语、写大字报的红光亮时代,那时高明柱被“毛体书法”深深吸引,而且写“毛体书法”也是一种时尚。高明柱学得快、悟性高,上手能力也很强,被当地宣传部门的领导“相中”,无疑,那是一份让左邻右舍羡慕的工作,又是自己骨子里喜欢的艺术,于是,高明柱带着火一样的青春热情、雄鹰一般的雄心,投入其中,天天写、时时研究、处处琢磨,也就自然而然地写出了形神兼备的“毛体书法”,在当地小有名气。启功说:“我就是写大字报打下的基础。字怕上墙,一幅字哪里丑、哪里好,一上墙便一目了然。”高明柱如同启功一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高明柱打下了深厚的书写基础,也由此真正爱上了“毛体书法”,并顺理成章地把书法当成生活的习惯,闲暇之余,书法就是他的全部。
高明柱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王羲之
后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各种字帖也琳琅满目地走进大众视野,高明柱开始系统学习书法,并取法乎上。他远追了魏晋书法,如“二王”遒劲隽永的笔意,参悟了唐宋书法,如“颠张醉素”大开大合的神态,如“苏、黄、米、蔡”纵逸奔放的姿貌,稽考了明清书法,如王铎、傅山等人恣肆酣畅的气韵,还近法了现代书法,如启功、林散之等人的理论研究和书写心得,开阔了视野,但是,一切皆为我参考,一切皆为我所用,而根基依然是“毛体书法”,直至今日,依然没有离开。
天赋才情则体现于高明柱在写字方面与伟人似若有着某种神韵的暗合。这种神韵的暗合不是攀高枝,更不是玄学,而是普遍规律,这如同每一个人都喜欢音乐,朗朗成为钢琴家,其他人虽然没有成为钢琴家,但喜欢的本质却是互通的,而某一位极富独特天赋,又与朗朗有着某种神通暗合的人,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比如李云迪就“青出于蓝”。也许高明柱就是峰回路转的书法家。事实上,几十年以来,每每沉浸于写字,高明柱总是不自觉地寻找某种精神,或者某种神韵,而在创作时,高明柱也总是有意无意之间把自己的情感置于某种状态、某种心境,如同唐国强饰演的人物一样,吃饭、睡觉、聊天,无不时时把自己置入角色,终以深入人心。正因如此,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地举办各种“毛体书法”比赛、“毛体书法”展览,高明柱一经亮相,便满堂喝彩,迅速成为焦点,随后,多次获得一等奖、特等奖,更加坚定了高明柱“写毛体书法”的自信。当然,那些年,高明柱收获众多赞誉之时,也因收藏家的追逐,实现了名利双收,成为众多“毛体书法”爱好者崇拜的对象。
但是,能说明高明柱的才情绝不仅仅因为某种神韵暗合,如果仅仅因为某种暗合而亦步亦趋,落入窠臼,也只能成为“字匠”,而不能称之为“家”,更不能成为众多“毛体书法”爱好者追逐的对象。高明柱还有着自己对书法的独特理解,比如他对章法、线条、点画等具体笔法的理解,比如他对格调、神采、气韵等抽象意识的理解,一切素养统合一体,一切元素融合精妙,虽然“本于游心”,却在奇崛的牵丝连带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也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才情,高明柱才能至今依然写着“毛体书法”,并在“毛体书法”之中百炼成钢,成就了自己。
如果说早年写“毛体书法”致力于“逼真”,高明柱做到了惟妙惟肖,那么,近些年写“毛体书法”,则是写己情、写己貌、写己心,也终于入于“毛体书法”,出于“毛体书法”,写出了风华、写出了新貌,当随了时代,为自己做了代言。如同启功写“柳楷”而成“启功体”,如同“田氏兄弟”写“欧楷”而成“田楷”。
高明柱书法作品《永无止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一窥端倪。
比如章法,虚实、浓淡、干湿,裹毫挥运,形散神聚,一派天机。秀逸之处,隽永灵动;典雅之处,姿态疏朗;挺健之处,婉润遒劲,仿佛是一种化境状态,这种化境状态是传统与现代、伟人神韵与自己心性相互交融的境界。在那境界里,似若带着哲学精神,有儒、有道、有释,却又不尽然,那里还有真意,欲辩却忘言,不能言状,唯有品读,让人神游,唯有细观,让人遐想。章法极富内涵,又很有装饰性,如果居家办公装饰他的整纸品堂,则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格调,如果楼宇殿堂装饰他的鸿篇巨制,则充盈着纵逸磅礴的豪迈气势。
再比如字法,结构、形态、姿貌,潇潇洒洒,对立之中保持着和谐;爽爽朗朗,隽美之中彰显着真功;干干净净,共性之中又凸显着鲜明的个性,节奏感充沛,韵律感十足,乍一看,一笔一画皆是“毛体书法”之笔、之意、之神,略微留意,很快就可以发现,笔法变化多端,字形各尽其妙,字意各呈风采,还似若可以看到《兰亭序》的妍美、颠张醉素的狂态、王铎的恣肆、傅山的遒劲,字字珠玑,笔笔有法,又笔笔无法,有法与无法之间,气脉贯通,风神激荡。显然,这绝非泥囿于“毛体书法”所能达到的书写状态,更绝非“朝学执笔,便自夸其能”所能达到的功力,而是融了多家之法,集了众体之学,在几十年精修入境中,铸就了一家之貌的笔端升华。
而章法、字法之美,又皆因线条、点画的灵动而富有生机。高明柱的线条十分灵动,点画也十分自然,入笔、行笔、收笔,快与慢、收与放、开与合、疏与密,却无浮躁荒率之气,更无剑拔弩张之感,那刚与柔的交替、动与静的转换,那方与圆的辉映、欹与正的结合,无不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说其点,如高山坠石、鲲鹏击水、长虹饮涧……, 皆不能言其真;说其线,似千里阵云、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也不能道其妙,因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那是法度,又常常出于意料之外,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奇。这种若隐若现、乍合乍离的意外惊奇,属于高明柱的别致,更属于高明柱的独特神韵,得益于“毛体书法”之法,又延展了“毛体书法”之艺,并融入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才写出来自己。书法如画,又如其学、如其人、如其人生。
高明柱书法作品《题西林壁》苏轼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但写出自己,并不仅仅局限于章法、字法、线条、点画,还有气韵、格调、神采,在此不一一列举,旨在窥豹一斑,以期待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讨论。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丹青不知老之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转眼之间,七十多岁的高明柱也在通会之际,进入了人书俱老的状态,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状态并没有深固拒守,裹足不前,而是像齐白石“衰年变法”一样,不断充实书艺、不断更新自我。也许高明柱并没有发现自己有着显著的变化,可是,“质蕴于内、气溢于外”的书艺之变却让观者惊叹,这才是笔者滔滔不绝,言犹未尽之所在。
行文至此,不由感慨,在众人都讲究“老有所养”的时下,更要“老有所求”,如果只为养,而无求,则会懒惰、会萎靡。高明柱有养,也有求。宁静、淡泊,为其养,躬耕求索,为其求。每每独居一室,面对心境之时,他就会凝心聚力,躬耕求索,而一切世俗功事都在添墨理纸之际消融、一切不愉快的事也都在笔尖使转之间释然,可以说,只要写字,高明柱就入身、入心、入情,他写淡泊之情、写宁静之心,也写出了不凡之事。这岂是不写字者可以理解?又岂是说说就能讲得明白?唯执笔者方解其中滋味。
(文/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