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16:29:52
杨秀宇,1934年生于浙江诸暨书香门第,自幼浸染翰墨。孔孟遗风与丹青雅趣交织的成长环境中,他展露出惊人天赋:七岁执笔便能捕捉花鸟神韵,十岁已得乡里“小神笔”美誉。在传统笔墨的滋养下,少年杨秀宇不仅练就扎实功底,更在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间寻得独特平衡。命运的转折始于1951年,青年画家披上戎装。军旅生涯锻造出刚毅品格,转业后又以高级工程师身份参与国家重大基建。当众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追逐商机时,他却以工程调度的缜密思维深耕蓄电池研究,收获发明专利十余项。然纵使功成名就,午夜梦回时总见宣纸铺展,丹青未干。 花甲之年,杨秀宇作惊人之举:搁置已臻化境的工程技术,重执搁置三十载的画笔。
工程师的理性思维与艺术家的感性认知在他身上迸发奇妙反应——观其《春色满园》,枝干以篆籀笔法勾勒,苍劲处可见铁画银钩;花瓣取没骨技法点染,轻盈中暗含结构精微。这种兼具建筑美感与文人意趣的独特画风,在《姹紫嫣红》中尤为显著:通过色阶的精密过渡营造立体层次,借墨色虚实构建空间纵深,将牡丹的雍容演绎得既富丽堂皇又清气逼人。
在当代画坛浮躁之风盛行之际,杨秀宇以“画室即禅房”的定力深耕传统。其构图善造险绝而复归平正,《富贵长春》中斜出枝干势若坠崖,却以金石用笔定住乾坤;用色敢破陈规,《国色凝香》以墨叶衬红花,褪尽俗艳独留清贵。更独创“积墨点彩法”,在《盛世芳华》中以数十遍积染造就花瓣的体积感,又以藤黄钛白提亮花蕊,令观者仿佛触手可及。 从铁轨桥梁到水墨丹青,杨秀宇用八十载人生书写双面传奇。
(文/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