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5-12 17:49:39
在中国现代珠宝教育的版图上,郭颖是一位以跨界思维重塑行业坐标系的破界者:他左手紧握地质锤,以岩石学家的严谨深耕珠宝科学教育,在矿物显微结构的解析中构筑起理性认知的基石;右手执起雕刻刀,用教育者的情怀雕琢东方美学传承,在传统玉文化的当代转译中搭建起感性表达的桥梁。
从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得主,到作为文化传播者亮相央视《我有传家宝》节目;从俯身于实验室显微镜前,专注观察矿物光谱的微妙跳动,到站在国际论坛之上,发表掷地有声的玉文化宣言,这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的领航者,始终站在科学与美学的交汇处,用跨界思维为传统珠宝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当Z世代在数字美学的浪潮中追寻文化根脉,当AI技术叩击传统工艺的伦理边界,郭颖的选择显得意味深长:他拒绝扮演权威的“导师”,却以“师兄”身份与年轻人并肩同行;他秉持“玉魂不灭,匠心永存”的信念,于理工底色与艺术情怀间搭建桥梁,在行业变革与人才培养中锚定前行方向。他让冰冷的地质数据与温润的东方玉魂碰撞出璀璨的教育火花,以教育者的赤子之心,在时代变局中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担当。
做学生的“前行者师兄”
在郭颖的教育理念中,“老师”“朋友”都不及“师兄”这一身份来得契合,这是他给自己精准定位的坐标。身为师者,理应如北斗星,不仅要有为学生指引前行方向的智慧,还得具备预见前方坎坷的远见卓识。但倘若谈及与学生做朋友,在这个数字时代,年龄差距所造成的沟壑愈发深邃。仅仅五年的跨度,便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认知天堑,更别提十年的差距了。
“面对这些Z世代的年轻人,我常常感觉自己的话语体系有些笨拙。他们从不会直白地说我‘落伍’,可那些欲言又止的神态,还有刻意回避的时尚话题,都在悄然提醒着我们之间存在的代际隔阂。”郭颖坦诚地说道,“如今艺术浪潮汹涌澎湃,国际时尚潮流瞬息万变,像我这样半路投身艺术教育的探索者,时常担心自己的认知不足以引领这些朝气蓬勃的后浪穿越复杂的艺术迷雾,所以我更愿意以‘师兄’的身份与他们相处。”
知识与热忱就这样在一届又一届学子手中不断接力,治学的精神与风格如同陈年老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静静流淌成一条温暖人心的河流。
这种代际之间守望相助的氛围,构建起珠宝学院独特的生态环境。老、中、青三代人在工作室里围坐一起,煮茶论道,交流艺术见解;在展厅中,对一件件作品指点江山,分享创作心得。他们就这样,将技艺的火种与精神的气韵,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悉心传递。或许,这便是艺术教育最美好的呈现形式——并非简单的单向知识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启迪,是行者与行者之间的平等对话。
2001年7月,郭颖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随后留校成为一名教师。课堂上,他常常讲着讲着就会从讲台上走下来,既是知识的讲述者,也是学生心声的倾听者;既能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也欣然接受学生的质疑。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到生活中的点滴交流,他始终以“前行者”的视角,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让师生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密。
二十多年来,郭颖在教学领域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教学奖项。其中包括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二等奖、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一等奖等。他的《玉雕与玉器》等课程,更是凭借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获评国家一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
郭颖认为,艺术类专业与自然科学实现深度交融,这绝非简单的机械拼凑,而是将艺术那灵动的感性之美,巧妙地嫁接到自然科学严谨、坚实的理性根基之上,促使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从教学实践和育人理念的层面剖析,地大人所秉持的行为方式以及传承的教育智慧,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理学与工学思想精华。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思维的无边界发散,而是像一棵根基稳固的参天大树,既有扎实深厚、逻辑严密如同根脉般的知识基础,又能在知识的持续滋养下,绽放出枝繁叶茂、多元创新的思维之花,完美实现了严谨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构建珠宝教育的三维发展格局
2007年1月,郭颖出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13年后升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这位深耕珠宝教育领域二十余年的学者,历时七年带领学院构建起“行业深耕、属地赋能、科研突破”的三维发展格局,为特色学科建设打造了标杆性实践样本。
依托珠宝玉石行业资源优势,学院在深圳、北京两地校友会建设中开创“校友反哺—产教融合”创新模式。2019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大学深圳校友会凝聚400余名行业校友,形成强大行业凝聚力——他们既是学生实习的“职场导师”,更是校企合作的“资源枢纽”。通过与校友企业共建的“数字珠宝工坊”,学生直接参与3D打印定制、区块链溯源等前沿技术项目,构建起“入学—培养—就业”全链条闭环培养体系,推动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连续六年稳定在95%以上。
办学经验的积累,往往始于直面挑战的探索。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院曾长期困于央地资源衔接的瓶颈。2017年起,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北京高等教育生态圈,创新探索“央地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承办北京市大学生文创设计大赛、深度参与首都文创产业规划等举措,实现从“行业依托型”向“城市服务型”高校转型。
三年间,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平台,学院累计获得属地科研经费超千万元,完成“行业单核驱动”向“央地双轮联动”的战略升级。这一转型不仅拓宽资源渠道,更催生“京派珠宝设计”等特色研究方向,精准定位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坐标。
针对珠宝行业“珠宝行业与科研相距甚远”的认知误区,郭颖带领团队在细分领域开拓出科研新赛道。2018年启动“科研筑基工程”,通过承接《中国宝玉石》期刊编辑中心、设立SCI论文专项基金,学院国际SCI论文年发表量从2017年6篇激增到2023年55篇。北京市教委支持建设的“珠宝材料与工艺实验室”,近三年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8项,研发的新型环保电镀技术已在周大福等企业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
当前,珠宝学院已构建“行业根基—属地资源—学术创新”三维支撑体系:学科建设形成2个一级学科、3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方向、1个博士点的完整培养链;平台矩阵涵盖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校企联合创新中心、1个国际珠宝检测认证基地;社会服务年均提供200余项技术解决方案,珠宝艺术品鉴定服务覆盖全国23个省市。
在郭颖看来,“理论教学—科研训练—产业实践”的闭环培养模式,正是珠宝教育回应时代需求的最优解。其团队正以专业化、科学化路径,持续推动中国珠宝教育迈向新高度。
于珠宝的璀璨光芒中看见无限未来
谈及行业未来,郭颖以宏观经济视角给出乐观展望。他表示珠宝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这首先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与国民财富积累,我国已进入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等珠宝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表明,当人均GDP与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珠宝消费在居民支出中的占比将显著提升——这一规律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特征高度契合。
从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我国恩格尔系数已达到3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型,为珠宝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尽管近两年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经济面临短期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
历史数据显示,珠宝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周期高度相关,且具备一定滞后性与稳定性:即便在GDP增速5%的近年,珠宝行业仍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彰显出抗周期韧性。
其次,培育钻石的兴起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当前国际市场中,培育钻石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而国内市场则保持价格稳定、需求稳步增长的格局。这一细分领域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珠宝产品矩阵,更预示着行业在技术创新与消费多元化趋势下的广阔空间。随着“美好生活”理念的深化,珠宝作为情感表达与品质生活的载体,其需求将持续释放。
从家庭资产配置的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中,中高收入家庭的珠宝配置比例普遍达到5%~10%,成为财富传承与资产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之下,我国居民在珠宝领域的配置意识仍处于培育阶段,但随着可支配收入增长与财富管理理念升级,珠宝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从单纯的消费品向兼具装饰性与投资性的资产形态转变。
具体到产品结构,当前我国黄金首饰在珠宝市场中的占比为2024年的72%(疫情前为57%),显著高于美日等国的17%~19%。随着消费升级,珠宝玉石首饰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黄金的市场占比长期看将逐步下降——在黄金消费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非黄金品类的扩张将推动行业结构优化。
基于波士顿矩阵测算,到2035年中国珠宝市场规模将突破1.6万亿元,实现三大跃迁:市场分层化,超高端定制(客单价50万+)与快时尚珠宝(客单价300-800元)形成哑铃型结构;技术穿透化,区块链溯源、元宇宙试戴等技术覆盖率将超80%;产业全球化,中国品牌在国际珠宝设计大奖中的获奖数量有望五年翻番,形成3—5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奢侈品牌。
强调质疑与勤勉
郭颖认为,学术进步本质上是在“挑战—重构”的螺旋上升中实现的。若师者所言皆为“绝对正确”,文明便失去了迭代进化的动力。大学阶段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觉醒”——既要敢于质疑权威,更要在清醒的自我认知中,通过知识碰撞与实践探索锚定人生坐标。这种质疑并非盲目批判,而是建立在专业认知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思想碰撞,着力培育学生的“建设性批判思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语境下,“质疑—对话—重构”理应成为教学新范式。郭颖倡导学生保持“建设性怀疑”:既要对既有结论保持追问,更要形成有依据的独立见解。
在首饰设计领域,现行体系长期受西方审美逻辑主导,从款式构想到工艺标准均留有深刻的“舶来印记”。破局之要,在于向历史纵深寻找文化根脉——商周青铜器纹饰的韵律感、宋代玉器的极简美学、明代金器的錾刻技艺,这些尚未充分激活的传统工艺智慧,正是构建中国特色首饰设计语言的核心密码。
郭颖指出,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们正经历从“西风东渐”到“东方叙事”的历史性转折。西方通过《花木兰》《功夫熊猫》解构中国元素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文化传承绝非简单复刻,而是要以现代视角激活传统基因,用国际通用的叙事语言重构文化表达。
行业发展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周期的精准把握。作为典型的“顺周期+升级型”产业,珠宝行业的繁荣度与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信心指数高度相关。雷军“风口论”的本质,是强调个体发展必须嵌入国家战略坐标系: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当人均GDP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珠宝消费将从保值需求转向文化表达与审美投资。这要求教育者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嗅觉”,学会从居民储蓄率变化、奢侈品消费指数等宏观经济数据,以及“国潮”产业扶持计划等政策导向中捕捉行业机遇,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发展误区。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箴言,在实践层面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于历史维度,需系统梳理中华美学基因,建立“传统工艺现代转译”的方法论,让青铜纹样、水墨意境等文化符号通过当代设计语言重获新生;于时代维度,要持续追踪消费升级趋势与技术革新,在“国家向东”的时代浪潮中确立差异化定位;于当下维度,则需在校园阶段构建“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以宝石学、材料学为基底,以艺术设计理论与经济学思维为支撑,最终形成“文化理解—商业洞察—技术转化”的复合能力体系。
谈及学术偶像,郭颖对莫宣学院士的敬意溢于言表。这位被地大京汉两校师生称誉的学者,总以一袭素衫、满头银丝的形象成为校园里动人的风景。他的课堂无需PPT,每件标本和地质事件都化作眼角皱纹里的生动注脚;他的指导无需翻查资料,每个地质年代都沉淀为掌心纹路中的专业积淀。这从容风度的背后,是六十年如一日的深夜实验室灯火,是数百次矿脉、岩体科考的日晒雨淋,是将“地质人精神”熔铸进生命的典范诠释。
地质学界泰斗丁文江先生曾言:“科学是流汗的事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勤勉精神更显珍贵——让思维在实践中淬火,让理想在行动中成型。当学生们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矿物分析仪重返母校,携着蕴含东方美学的国际专利站上讲台,便是“地大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所有曾流过的汗,终将凝结成照亮学术征途的璀璨光芒。
拥抱AI而不失本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珠宝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革新。尽管业内设计大师与专业院校纷纷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赋能,但郭颖强调,人类独有的“问题定义能力”与“知识调用智慧”始终不可替代——这正是AI时代下珠宝教育需要坚守的核心价值。
作为辅助工具,AI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建模、风格推演等技术手段提升设计效率,但其生成的视觉方案本质上是数据规律的重组,而真正赋予珠宝灵魂的,是设计师承载着情感温度与文化洞察的原创表达。
珠宝首饰的本质是“借物寄意”的情感载体,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源于设计师对佩戴者生命体验的深度共情,或是自身阅历的艺术投射。正如敦煌壁画飞天飘带的韵律中暗含古代匠人对美的顿悟,明代子冈牌的留白处藏着玉人“以无胜有”的哲学思辨,这种根植于人文体验的个性化表达,正是AI难以逾越的精神壁垒。
“AI或许能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生成精致的形态组合,却无法复刻创作者在工作室深夜独处时的灵感迸发,更无法将设计师的人生故事与价值观念熔铸为作品的精神内核。”
郭颖以珠宝学院承办的北京市大学生文创设计大赛为例,作为官方认定的省部级赛事,学院特别划定“AI辅助设计”与“AI替代创作”的边界:鼓励学生运用智能工具优化设计流程,却明确禁止直接提交AI生成作品参赛。这种规则设计并非技术排斥,而是通过制度性建构守护原创精神,确保设计教育始终聚焦于培育“赋予作品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的核心能力。
展望未来,郭颖提出“审慎乐观”的发展观:AI与珠宝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可逆,甚至可能催生跨技术形态的创新应用,但行业必须坚守“科技赋能创意而非替代思考”的原则。“当李子柒用现代媒介重构农耕文明,当河南卫视以AR技术复活《洛神赋》,我们看到的是文明传播范式的革新——未来的珠宝设计师,应当成为手握3D打印笔的文化策展人,是懂得用算法语言讲述东方美学的叙事建筑师。”这种战略认知的升级,将使“中国智造”的珠宝既承载五千年文明密码,又闪耀数字时代的创新光芒。
在技术狂飙的当下,珠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在于在善用AI技术红利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人类原创精神的敬畏。唯有让科技成为拓展创意边界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思考的存在,才能实现“技术向善、设计向心”的终极追求——这既是郭颖对行业变革的清醒判断,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AI时代坚守的教育哲学。
(陈曦 武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