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5-13 14:46:11
5月6日清晨,38岁的金女士(化名)小心翼翼地把验孕试纸收进抽屉。此时距离那场重燃她母亲梦的二尖瓣修复手术刚好过去了45天。掌心贴着胸口,感受着心脏规律的跳动——这颗被精心修复的心脏,正为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孕育之旅注入力量。
时间回到去年初春,当金女士和丈夫终于下定决心准备要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孕前检查却如晴天霹雳劈中了夫妻俩:心脏彩超显示,金女士的心脏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中度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反流面积达10平方厘米。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会导致心功能逐渐衰竭,必须置换瓣膜,否则妊娠风险极高。"从地级市医院到省级医院,医生给金女士的回答如出一辙。对于准备受孕的金女士来说,置换瓣膜意味着什么?如果使用机械瓣,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那么怀孕时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果使用生物瓣,虽然不影响生育,但在年轻人身体中生物瓣膜会很快衰败而不得不再次手术置换。这个结论,让金女士夫妻俩期待了10年的初孕计划陷入僵局。
"38岁才准备要第一个孩子,难道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吗?" 辗转难眠的夜里,她在搜索引擎里敲下“风湿性二尖瓣修复备孕”,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在奔波了5家医院后,金女士找到了国内少数坚持 "瓣膜修复优先" 的医疗团队——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外科。主刀专家贾一新教授在超声影像中捕捉到关键细节:
二尖瓣瓣叶有增厚、挛缩、交界融合,但钙化并不是十分严重,瓣下的腱索乳头肌结构较为清晰,有很大的修复可能性。
"这样的病变特征,正是修复手术的最佳适应症。" 他指着动态超声影像向夫妇俩解释,"尽管风湿性二尖瓣修复作为新兴起的技术却仍面临挑战,比如约5%的病例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等,但全球权威指南早已明确:无论患者年龄与瓣膜类型,修复术的围术期安全性和远期生存率均显著优于置换。"
贾一新在纸上画下了置换和修复两种手术方式的对比图:机械瓣虽然比较耐久但置换后需终身抗凝,而华法林在孕早期可能引发胎儿发育异常,孕中晚期更会增加胎盘早剥风险;生物瓣置换后虽无抗凝困扰,也可正常怀孕,但可能过不了很久就会衰败而必将面临就要二次手术的困扰。与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相比,修复手术更能保持心脏瓣膜原有的结构,通过修剪和缝合瓣叶的病变、植入人工材料如人工腱索和瓣膜成型环来维持修复的效果和耐久性,一方面解决了心脏病变,同时又最大限度维持了心脏原有功能不受损害,从而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还能够免去机械瓣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的麻烦或者生物瓣多年以后衰败的困扰。避免抗凝对金女士这样的育龄妇女尤其重要。
图为手术中的贾一新教授
这台手术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在对二尖瓣尽量修复的计划里,鉴于对年轻女性美观的需求,本次手术选择在微创切口下进行。这就需要术者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在操作空间狭小、术野暴露受限的环境中,对瓣叶进行精确的修剪、缝合、重建操作。“修复的关键,在于充分清除瓣叶纤维化、钙化的组织,切开黏连的交界,恢复瓣叶—腱索—乳头肌的联动机制。" 贾一新解释道,"这就像要修复受损的房门,既要让门扇完全打开不阻挡进出,又要让门扇严密闭合不漏风漏雨,操作的同时还不能损害门框、门体、合页甚至墙壁等任何附近结构。"
手术后的食道超声报告显示:二尖瓣反流信号消失,二尖瓣瓣口面积恢复正常……手术效果完美。
术后第二周,金女士的心脏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产科医生手持超声报告露出微笑:"心脏结构和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妊娠需求,6周后就可以开始尝试受孕。" 这个好消息,让金女士夫妇俩紧紧相拥——那些在诊室走廊徘徊的日夜,那些被"只能置换"判决书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刻,终于在这一刻化作了希望的曙光。
贾一新介绍,风湿性二尖瓣疾病传统诊疗方式往往选择“稳妥置换”的安全区,但却降低了年轻病人尤其育龄女性对更好生活质量、更长自然寿命的渴望与追求。
贾一新坦言,修复手术需要在毫米级的瓣叶上进行修剪、缝合、重建,每台手术耗时比置换术平均延长40分钟,且存在约8%的术中转为置换的风险。但他指着手术室墙上"敬畏每一颗心脏"的金色标语,坚定地说:"个别案例的返工风险,不该成为关闭希望之门的理由。想想那些本可以自然孕育的母亲,那些能避免终身服药的老人,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
贾一新团队详实的病例记录,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这份坚守:72岁的李阿姨,在接受第一批退行性二尖瓣修复手术后,如今每天都能悠然漫步于公园之中。曾经多家医生断言她"只能保守治疗",而贾一新团队精妙的修复手术,却为她黯淡的晚年注入全新活力。诸多类似案例,印证着贾一新的观点:年龄和难度不是放弃瓣膜修复的借口,瓣膜病变自身的可修复性,以及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才是选择手术方式核心依据。”
如今,金女士的备孕计划已进入倒计时,而手术室里,贾一新团队正为一位62岁患者实施二尖瓣修复联合三尖瓣成形术。"修复技术的价值,在于为每个生命保留最自然的生存方式。"贾一新擦拭着精密的显微器械说道,"对初孕女性,它是孕育新生命的安全港湾;对中青年,它是重返职场的动力源泉;对老年人,它是规避长期用药的最优解。"
在贾一新团队的诊疗理念中,"应修尽修"从不只是一句口号:术前超声精准评估,术中食道超声实时监测,术后长期随访体系,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对"不放弃任何可修复瓣膜"的坚守。正如贾一新常说的:"心脏手术容不得半点妥协,我们多一份努力,患者就少一份风险。当看到患者们带着修复后的心脏迈向新的人生阶段,就知道所有的挑战都值得——我们希望用这双手,为每个生命保留最自然的生存方式,这才是修复技术的初心所在。"
(韩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