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17:05:51
肖金钟笔下的生灵是东方意象的当代艺术诠释。
磊落如人的仙鹤在宣纸上,长啸唳天,宛若慷慨啸歌,是心境、是诗意、是境界;生动传神的青蛙在墨色晕染中逼真而写意;蓬勃灵动的松鼠在虚实交错间化作流动的视觉音符。这种超越形似的造型哲学,既延续了八大山人的文人傲骨,又暗合康定斯基点线面交响的现代韵律。
肖金钟作品《临风》
艺术家以枯润相生的墨法建构朦胧诗境,在宿墨斑驳处可见宋代米氏云山的氤氲遗韵,于水色漫漶里窥见莫奈睡莲的光影呼吸。微妙至极的灰调系统中,水墨渗透就像古琴泛音的渐隐,淡赭晕染恰似宋词小令的意境,所有色彩都在临界状态保持着克制的张力,却不为笔墨游戏而故弄玄虚,亦不以技法炫耀掩盖本真。
“纯粹”二字贯穿了肖金钟八十七载的艺术人生。
这位将生命律动影印于画面上的艺术家,用东方水墨重构西方光影,以西方油彩演绎东方诗意,在看似对立的艺术体系中寻找着永恒的审美真谛。
2023年2月18日,肖金钟先生逝世,再难寻那抹清癯身影,艺术市场却泛起阵阵涟漪,那不只是对其作品价值的重新认知,更是对一种纯粹艺术精神的集体追慕。
从中央美院科班出身到北京画院专业创作,肖金钟的艺术轨迹始于系统严谨的西方绘画训练。大卫的造型严谨、德拉克洛瓦的浪漫张力、透纳的光影碰撞、莫奈的色彩魔法,这些西方艺术基因经过东方美学的孕育,在《秋风·秋雨》《晨曦》等代表作中幻化为独特的中国气韵,画面中那些看似未完成的留白,实则是肖金钟精心构思的观念呈现。大面积虚空中的孤禽,既延续了马远的简约意境,又暗合贾科梅蒂雕塑的空间焦虑。肖金钟用湿笔泼墨制造的边界模糊效果,消解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构图,让观者在虚实交错中经历禅宗“看山不是山”的认知革命。这种留白已超越技法层面,升华为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那些空白处涌动的不是虚无,而是等待观众用想象填补的永恒可能。他以水墨为弦,油彩为弓,在具象与抽象间编织出跨越文化的精神交响。
肖金钟作品《听涛》
肖金钟笔下的艺术世界是一曲东方视觉诗:晨光中的芦苇轻摇岁月,暮色里的野鸭戏水成诗。他将中国画的“似与不似”哲学发挥至极,画面经营超越物象表层,在“精妙”与“广大”的对弈中构筑起空灵深邃的精神场域。那些看似随性的笔触,实则暗藏西方古典主义的造型功力;那些空濛的淡彩里,流淌着印象派对光色的敏感把握。
观肖金钟画作如读一卷立体诗词,没有黄荃的富贵,却自得文人雅趣,不取徐渭狂放,独守恬淡从容。在《月朦胧》的银辉里能听见秦观的星汉私语,在《细雨润无声》的墨韵中可触达陶渊明的东篱余韵。这种融汇中西的审美表达,使他的作品在国际艺坛屡获殊荣。从东京到北欧,从联合国展厅到华夏艺术殿堂,跨越文化的艺术对话始终保持着诗意的高度。
肖金钟作品《惊梦》
当收藏市场为肖金钟作品暗涌时,我们更应看见画面之外的觉醒,那些摇曳的芦苇记录着艺术家对老庄意境的当代诠释,静谧的池塘倒映着孔孟精神的文化基因。在技法层面,他实现了西方写实传统与中国写意美学的完美融合;在精神层面,他构建起“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的完整美学体系。这种创作既是对传统文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代水墨可能性的先锋探索。
在艺术愈发喧嚣的当下,肖金钟留下的不仅是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更是一面映照艺术初心的明镜。当观者在《听涛》前感受心灵共振,在《暮雪》中体悟生命真谛,艺术家的精神早已突破画框束缚,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永恒对话。这种超越生死的艺术生命力,正是对“纯粹”二字最深刻的注解。
(文/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