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党校园:支持每一步看见每一个

来源:民生网2025-05-15 17:21:08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总结暨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举行。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委学前科、督政科联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以北京明天幼稚集团第一幼儿园为主会场,联动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等15个分会场,搭建起覆盖全区的教研交流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与深度互通。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曹雪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作为16所展示园之一,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党校园执行园长郑旭颖在活动中分享了园所创办两年来的实践经验。该园是六一集团化办园的第五所分园,自2022年10月建园以来,已开设5个教学班。园所以“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展示活动”为抓手,紧扣《评估指南》精神,在实践中系统性破解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组织、师幼互动等核心领域的发展难题,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改进机制,推动园所保教质量实现实质性提升。

创设多样化的游戏环境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党校园由原党校办公楼改建而成,建园初户外环境缺少自然野趣、多样化游戏场地及充满挑战的游戏环境,且重新改造在基建方面不具备现实性和可行性,这是该园面临的首个挑战。

郑旭颖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评估指南》、研究游戏理论,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进一步认识到环境对幼儿游戏的作用与重要价值。通过持续跟踪观察、倾听幼儿的游戏意图和想法,园所对户外游戏环境进行了部分改造,使其充满自然童趣,且在挑战元素上实现拆解更新。

校园内有一片竹林和小沙池,游戏观察中发现孩子喜欢钻进竹林却因无通道受阻,挖沙需远走接水,沙池旁工具也简单,这片自然野趣环境未能满足孩子游戏意图。为此,该幼儿园在该场地融入沙、水、泥等游戏元素,提供各种挖掘工具和低结构材料,同时在竹林里打通两条小路,方便幼儿穿梭场地,丰富其感官探索机会及对自然界不同物质的探究可能。

改造中还特别关注细节,如选取的水龙头既可固定也可拿出延长使用,这一巧思引发了幼儿对水龙头高矮变化、水压不同导致出水量差异的探索。如今孩子们在这片场地尽情享受玩沙、吸水、和泥的乐趣,自然生发了探索浮力、创意泥塑、挖河沟、连接取水管道等游戏。

原斜坡处因担心安全隐患很少有孩子涉足,斜坡滑梯上铺着辅助攀爬的绳索和爬网,游戏内容单一。该幼儿园深入分析环境时反思到,有一定高度的坡能给幼儿带来更多冒险、挑战的机会和体验。由于消防、固资等原因,山坡滑梯不能完全拆除,消防通道地面也不能改造,于是在后门消防通道易发生碰撞、有安全隐患的水泥高台外围和上部增加防冲撞设施,内侧加设轮胎缓冲设施;对大滑梯进行小范围拆解,去掉固定玩法的爬网、绳索和旋转小车等,扩大自然坡度场。

现在,斜坡滑梯处幼儿自制各式滑道,利用垫子、滑草板、梯子、轮胎等材料探索不同坡度、滑道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还会骑不同小车上下坡,体验独特的视觉和速度变化。

活动以幼儿为本、灵活调整为核心

稳定合理是活动组织的前提,灵活调整是活动组织的必要过程。该幼儿园在调整作息过程中,以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为基本理念,在自主性和灵活性层面构建了全新的活动组织模式。

该幼儿园打破传统来园环节以集体活动、早锻炼为主的固定模式,将弹性时间作为培育幼儿自主性的重要载体。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一日生活的自主安排方式:幼儿可自主选择活动场所、游戏材料及同伴,自主决定参与锻炼、游戏、阅读、观察天气、照顾动植物、签到记录心情等活动内容,并按自己的节奏灵活规划。

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逐渐适应变化,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展现出对生活节奏的调控能力,教师则作为观察者与支持者,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氛围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逻辑。

为保障幼儿充分的自主游戏权利,幼儿园将原本碎片化的时间整合为连贯的自主游戏时段,减少活动环节的频繁转换,形成“动静交替、弹性有序”的一日作息架构。教师通过动态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与需求,灵活调整游戏时长,以开放式讨论替代标准化流程,打破固定时间框架的束缚。

在这样的调整策略下,幼儿园重新发现生活细节的教育价值。教师将那些生成性内容转化为班级大事件记录、游戏主题墙面和师幼讨论话题,让一日生活的每个瞬间都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土壤。这种从“时间管理者”到“生活共构者”的角色转变,不仅让幼儿在自主与弹性中获得安全感与掌控感,更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在顺应儿童天性的节奏中实现自然生长。

看见每一个儿童

在落实《评估指南》精神的过程中,该幼儿园深知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改革实践的关键,而教师在各类活动中落实“看见每一个”的精神尤为重要。但在观察师幼互动、与教师讨论幼儿游戏案例时发现,教师虽能有意识地运用幼儿的表征,却有时会选择性使用。这引发了幼儿园的思考:教师是否真的看懂了幼儿的游戏?是否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无法真正做到“看见每一个”?

为让教师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和分析每一名幼儿的保教工作中,管理团队和教研组长主动走进不同班级的游戏现场,与老师们一同观察幼儿游戏、倾听幼儿表征,将捕捉到的精彩时刻及时与教师分享,并邀请教师在年级组会、全院会上分享幼儿的游戏和表征,让大家看见一个个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同时,通过专题教研,支持教师实现科学理念到有效方法的贯通。此外,幼儿园减少了不必要的文案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精力观察和支持幼儿,不断建立相信幼儿、尊重幼儿的理念。

如何让表征真正发挥作用,通过表征“看见”每一个孩子?幼儿园启发教师通过班级教研开展反思性备课,每天利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时间,说一说当天的游戏观察,反思幼儿的兴趣点、问题点和生长点,思考如何进一步支持幼儿游戏。老师们以幼儿为单位,按时间线索梳理每一个孩子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表征,整理幼儿1个月的观察与倾听材料,分析幼儿每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使一个个儿童发展的鲜活画像在教师头脑中清晰起来。这些画像还会随着幼儿每日的游戏、教师的观察分析不断变化,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随着实践的深入,老师们更加关注实践与反思,努力发现、理解和追随儿童,力求读懂每一个儿童,园内的研究氛围愈发浓厚。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如今能够深入走进每一个孩子,即便以前经常读不懂的孩子,现在也能尝试剖析其游戏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孩子表面的游戏行为,而是联系孩子的生活、家庭等多角度分析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理解不仅成为老师们继续观察、分析、支持的动力,更促使老师们形成在实践中反思、行动的良性循环。

(鹏飞)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