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5-16 16:47:38
在艺术设计与教育领域,黄晓望是一位兼具探索精神与深刻洞察力的艺术家和教学实践者。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产业与图景研究所所长、金属艺术智造实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并兼任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与产业创新等多个领域持续深耕,致力于传统工艺传承以及当代工艺的创新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黄晓望
近日,我们有幸与黄晓望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欢笑间,他流露着从容不迫的优雅,眼神明亮深邃,彰显着谦逊亲和的独特魅力,给人以温暖与信赖之感;言谈间,充满对手工艺术的热爱,他的成长历程,就是探索传统技艺和创新思辨巧妙融合的精彩之旅,展现了其对艺术设计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
溯源:从传统技艺到全球视野下的设计启蒙
黄晓望的艺术设计之路,始于对精湛技艺的赤诚向往。早年接触设计时,他怀揣着掌握实用技艺的朴素理想,从产品设计起步,在与首饰艺术的邂逅中深为其精美工艺表现魅力所倾倒,继而深耕金工领域。这段求索历程,让他在传统工艺的奇妙世界里,逐步构建起对手工艺体系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跟随北京花丝镶嵌厂师傅研习传统技艺的岁月里,錾刻、花丝、镶嵌等传统技法在他心中烙下深刻印记。彼时的他,专注于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技艺的有机融合,从产品实用性出发锚定用户需求,在功能性设计中探索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尽管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多聚焦于器物本身,尚未展开对社会维度的深层观照,却为其设计生涯积累了扎实的技艺功底与实践经验,成为日后突破创新的重要滋养。
海外求学经历过程中,文化的碰撞为其设计理念带来蜕变。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珠宝学院深造期间,国际前沿设计思潮如春风化雨,促使他重新叩问设计的本质内涵。从参观顶级艺术展的震撼体验中,他敏锐捕捉到设计从功能向观念表达的转变。当设计超越器物层面,成为承载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的载体;便获得了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在东西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血液中流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如破晓之光,照亮了他对设计价值的全新理解:社会理念的注入与批判性思维的融入,才是让设计真正触及时代脉搏和人文关怀的核心要素。
带着对设计创作的思考回国,他将视野从单纯的技艺创新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他逐渐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是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更应成为连接人与时代精神的桥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承载着文化记忆、传递价值观念、回应社会的关切。这种理念的升华,让他的设计实践开始绽放出人文关怀的光彩。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他观察到传统生活空间被拆除、老物件不断流失的现象,江浙等地的旧物市场正在成为文化寻根的重要场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什,在时代变迁中似乎正在诉说着新的特定生产方式与生活美学的关联。这一社会图景触发了他的文化敏感:每件旧物都是时代的切片,既映射着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更凝聚着特定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取向。这份洞察不仅催生了他对创作的再思考,更让其在设计教学中获得感悟:只有深入理解器物背后的文化土壤,才能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生长点。
这些经历使他主动跳出金工首饰的专业边界,开始关注陶瓷、玻璃、纤维、漆艺、木作等传统技艺,这种“触类旁通”逐渐形成他对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整体认知,跨门类的探索,不仅让他深谙不同工艺的物质特性,更促使其从文化基因层面重新审视手工艺的传承本质,技艺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对传统造物智慧中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价值观念的当代转译。
从技艺传承的践行者到创作理念的探索者,从器物层面的精雕细琢到社会文化的深层观照,黄晓望的艺术之路始终贯穿着对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持续追问。他以匠人之心深耕工艺,以学者之思观照时代,在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理念、个人创作与社会担当的交织中,勾勒出一位当代手工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
深耕: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参与创新设计学院建设期间,围绕学院提出的“重建设计人文,重新发明日常”理念,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汇聚于此,他们跨越专业与背景的界限,以开放的跨界创新打破传统桎梏,通过跨领域的碰撞与融合,共同探索艺术、科技、社会、文化、商业的未来图景,思考如何构建更优的设计教育体系。他在充满未知的实践中收获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独到见解。
在教学理念上,他强调培养学生洞察世界的方法与能力。在科技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的获取变得愈发便捷,然而洞察力却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叠加与自我创造来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要凸显洞察世界的能力,展开对整体性的思辨与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需借助实际案例的体验与分析逐步达成,它是一个方法论重构的历程,需要整合各种线索,并将心理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多领域理论与方法融入设计实践中。重构并非唯一或固定不变,而是多元且灵活的。它悄无声息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的设计应该是逐渐生长出来的,它基于本土需求和空间条件,经过两至三年的自然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它的恰如其分,它的生命。正如他在日常随笔《望·物》中提道:“每道使用痕迹都是时光的切片,封存着匠人的体温与时代的呼吸。”这种跨媒介的探索,最终重构为立体化教学方式,他会以“审曲面势”的造物原则,演绎材料特性与当代审美的共生关系;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则引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观察市井茶肆中的器物使用场景,解构设计与人居空间的深层关联。
黄晓望认为,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要突破传统,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包括对当下的突破和实验,探索未来的可能性。通过传承和突破的结合,艺术院校可以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思维的设计师。同时,艺术院校还需要关注社会的美好愿景和人类福祉,将设计作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实现美好社会作出贡献。
黄晓望的作品《照妖镜-迷镜》
思辨:工艺美术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话
在探究传统造物过程中,他发现消费者与收藏家对工艺美术品持有的复杂情感,使传统工艺陷入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境地,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程度上对“工艺美术”概念的误读,令从业人员及学习者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之中。因此,他的研究逐步转向聚焦于人的生活与工艺媒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深入剖析了推动人们消费观念转型的深层次动因,以及个体与使用物品在社会结构中所承载的具体角色。并深入挖掘这些差异在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具体映射。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化,这些差异深深植根于人们多样化的兴趣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之中,为他带来了深刻的触动与启示,进而促使他转向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致力于探寻工艺美术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行为与需求是推动造物变迁和社会价值重塑的根本动力,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是解锁这一动力的关键。黄晓望曾亲自率领一支由百余名本科和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对杭州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现场考察。他们通过观察热力图、实地蹲守观察、拍照摄像以及深入交流等多种方式,搜集了大量关于人群特征、消费行为以及空间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宝贵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后,他们发现不同区域的人群特征和行为模式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尽管这种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它却真实反映了人类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他敏锐地观察到了社群经济的蓬勃兴起,拥有文化认同、共同兴趣或消费习惯的人群会逐渐形成特定的圈层,设计应更加注重对社群需求的深入理解与精准把握,传统的市场调研和量化数据方法已难以满足当前设计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寻找新的基准和线索来指导实践。正如他的作品《Hug Hug》,巧妙运用“拥抱”作为符号,通过金属与珠宝的形态,不仅传达了温暖与连接的力量,还兼顾了佩戴的实用性,更激发了佩戴者与观赏者之间深刻的情感共鸣,有效回应了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的情感疏离问题。
在工艺美术领域,继承传统与创新当下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趋势。这类设计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因此其受众群体往往呈现出个性化和圈层化的特征。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特定圈层,设计者需要首先融入其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员。这解释了为何许多手工艺人热衷于品茶、收藏鉴赏等传统文化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形态可能已有所变迁,但它们依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展望:手工艺术的未来之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黄晓望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将目光投向手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前沿领域,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为手工艺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兼具人文温度与技术理性的蓝图。
面对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他始终保持着辩证地思考。他认为,科技不应被视为手工艺的“对手”,而应是推动其进化的“伙伴”。以金属錾刻为例,艺术家可借助3D建模预演纹样布局,再通过手工精修赋予作品生命质感。这种“数字预演+人工深化”的模式,既保留了手作的温度,又突破了传统技法的物理限制。他正尝试通过算法解析历代经典器物的造型规律与装饰逻辑,让千年造物智慧在数字空间中重生。这种探索并非机械复制,而是以数据为媒,激活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的对话。
材料的革新同样引发他的深度思考。在指导学生创作时,他常强调“材料即语言”——温润的玉石与冷峻的钛金属,皆可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此前,他与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共同探索“可变形高分子材料”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温度变化触发形态转变的材料,既暗合“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又回应了当代人对交互式穿戴艺术的需求。这种突破传统材料边界的尝试,印证了他的观点:手工艺的革新本质是造物逻辑的迭代,而非单纯媒介的更替。
针对“AI是否会取代手工艺者”的争议,黄晓望给出颇具哲思的回应“工具越智能,越需坚守人的主体性”,他的三层创作论思考:基础工序可由机器标准化完成,个性化表达需人机协作,而价值判断与审美抉择必须由人类主导。在设计实践中,学生先用激光雕刻机制作胎体,再亲手完成细节塑造,这种“科技筑基、人工点睛”的实践,恰是“人机共生”理念的生动注脚。在他看来,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排斥技术,而在于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文表达。
文化的根脉始终是黄晓望思考的基点。他指导学生用虚拟现实技术重构造物场景,通过设备即可感知金属锻造产生不同振波形成器物塑形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打破了时空壁垒,更让年轻一代在交互中感知工艺背后的文化密码。科技是翅膀,文化是根系,唯有深扎传统的土壤,创新之树才能长青,这种理念延伸至教育领域,形成以技艺修炼、跨学科思维与人文关怀为维度的独特能力模型。学生既要掌握智能设备操作,也需研读工艺文化相关书籍,建构知识谱系,既会运用大数据分析需求,也要深入村落记录匠人口述历史档案。
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他始终保持清醒,无论媒介如何变迁,手工艺的本质始终是“手的思考”。他鼓励学生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创作,当数控机床的精准与手工锤击的拙朴并置时,技术效率与人文温度的张力,让“何谓工艺本质”的思考愈发深刻。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其精神内核的当代诠释。这种转译既需要理解錾刀划过金属的肌理变化,也要读懂代码在数字空间勾勒的文化轨迹。
站在传统与未来的十字路口,黄晓望的探索愈发坚定。在他看来,手工艺不会消亡,只会在与技术、时代的对话中不断重生。这份信念,既源于对千年造物智慧的敬畏,也承载着让中国设计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雄心。正如他常对学生所言“我们的使命不是重复历史,而是用当代语言讲述永恒的人性故事”。在这位工艺美术教育者的视野中,传统工艺的未来,正是一曲由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共同谱写的时代交响。
(武弘扬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