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刘晓山:让楹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2025-05-23 11:33:36

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艺术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2006年5月,楹联习俗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一员。2023年12月,春节正式被联合国列为国际假日;2024年12月,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春联,作为楹联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每逢春节,便以其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寓意,成为家家户户书春送福的核心元素,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楹联与书法的精妙融合,不仅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更形成了一种集文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文化形式,深受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喜爱与推崇。尤其是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楹联文化扎根于民间,代代相传,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文化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文章中指出,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是关键。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文化的“化人、惠民、润城、兴业”功能愈发凸显,而楹联文化,作为汉字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其中蕴含着巨大潜力与无限可能。

文化铸魂:乡村振兴的基石与底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大力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该文件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提升乡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等,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铸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凝聚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创造力,还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文化铸魂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推进:

传承创新文化基因。深入挖掘乡村历史、传统技艺等丰富资源,通过建立村史馆、文化墙、手工作坊等多种载体,将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农耕文化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代际传承。同时创新文化消费场景,留住乡村集体记忆,让乡土文化资源“活” 起来。

培育建设文明乡风。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站、演出服务队等文化阵地,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打造“一站式” 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培育文明乡风,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赋能融合文旅产业。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文化IP。通过创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带动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整合文艺演出与科技服务资源,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乡村,感受乡村文化魅力。

培养聚合人才队伍。通过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与服务环境,吸引新农人、志愿者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文化事业。加强人才协作与外部人才联动机制建设,激发本土人才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批扎根乡村、热爱乡土文化的能人和骨干力量。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助力支撑乡村治理。将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先进典型、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导向。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增强村民对乡村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推动德治、自治与法治相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国广大乡村拥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等优秀资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 基础。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经营管理水平、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乡村文化 “软件” 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偏远山村和“空心村”,文化软实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楹联文化: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乡村楹联,作为中华民族广泛应用的文化形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乡村的各种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重要场合,楹联以其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文字,装点着门户、厅堂,成为乡村文化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营造出浓厚的欢庆、怀念和寓教于乐的氛围,生动展现了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成为人们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窗口。

楹联的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祈祥祝福喜庆(如新春联、婚庆联、乔迁联、生育联、贺寿联等)、悲哀寄托怀念(如丧葬联、祭祀联、思亲联、怀古联等)、教化励志传承(如家风联、家教联、家训联等)等多个方面。楹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记录了乡村千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反映了耕读传家、孝顺向善、修身养性等传统价值观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优秀的楹联文化既传承了民族乡土精神,又契合新时代的价值追求,能够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提升文化素养与人文素质,为塑造文明乡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楹联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直观诠释乡村文化。楹联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记录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孝敬勤俭、诚信友善、爱国奉献等价值观,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符号。通过楹联文化的传播与展示,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将家风家训以楹联书法的形式展示于门庭,形成弘扬优秀家风的新范式,以文风促家风,以家风带村风,营造和谐有序的乡村文化氛围,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赋能发展乡村旅游。将楹联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楹联主题民宿、非遗工坊等特色旅游业态。通过创建“楹联文化村”,提升村庄的文化IP价值,吸引社会资本和人才回流,参与乡村改造与建设。促进乡土特色文创产业发展,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与活力。如今,在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牌楼、古建筑、历史景观、娱乐场所、民宿、门店、餐厅等都装饰有与主题相关的楹联,这些楹联不仅具有欣赏、宣传、美化环境的功能,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创新丰富乡村教育。在乡村学校开展“楹联+语文+艺术”跨学科课程设计,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将楹联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和书法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成立乡村楹联组织,通过义务教学、对对子比赛、创作评选、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楹联教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提高楹联教育的普及率。吸引“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群体积极参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辅助推进乡村治理。通过普及楹联文化教育,以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贺联、寿联、喜联、励志联、劝诫联等形式,营造“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形成道德教化的柔性机制。将楹联文化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如山西闻喜县创新采用“楹联调解法”,以柔性治理模式化解乡村邻里纠纷,使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2%,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助力实施“千万工程”。农业农村部在2025年“三农”工作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其中,强调要做好农业品牌塑造等延链强链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将楹联文化融入街巷改造,使牌楼、寺庙、广场、长廊、古建筑等公共设施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实现公共空间的文化再造与品牌塑造。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楹联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动力

楹联文化集文字、声音、形态、色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充分展现了汉语的立体美与综合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谐与对称。它既有深厚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又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跨越时空的融合性、审美性。楹联文化易于展示与传播,恰似一支灵活便捷的“文艺轻骑兵”,能够迅速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

为了让楹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当前亟需提高全社会对楹联文化价值的认识,建立“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文化主体+专家指导+市场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使楹联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引擎。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强化支持引导。政府应将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楹联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楹联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楹联教育、普及、创作和采风活动。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等方式参与楹联文化建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楹联文化市场。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组建专家团队,为乡村量身定制个性化楹联,打造楹联文化示范村,引导形成全民参与、积极向上的楹联文化活动热潮。

深挖乡土文化。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楹联文化宝藏,加强对古建遗址、宗族祠堂、田野文物古迹等乡村文化标志的发掘与保护。系统开展古楹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将楹联创作深深扎根于乡村文脉,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打造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记忆点,让古老的楹联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开展教育普及。建立健全楹联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普及和创作培训工作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将楹联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强化楹联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加大楹联文化传承创新力度。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语文与楹联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在社会层面开展农民诗联培训班,创建楹联教育基地等,扎实推进乡村楹联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培养楹联文化传承的后备人才。

融入乡村发展。充分发挥楹联文化的道德教化与环境美化功能,将楹联融入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为村民定制个性化的家风家训家教楹联,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将楹联文化深度植入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楹联文创产品,打造文旅新地标,提升旅游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资源向精神动力和经济动能的有效转化,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之,在乡村文化铸魂的实践中,楹联文化具有直观形象、教化育人、美化环境、促进兴业、方便实用等显著优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楹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楹联文化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让楹联文化这朵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在乡村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独特的文化力量。

(作者: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刘晓山)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