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林丰俗:妙笔描绘岳山造林华章

来源:民生网2025-05-23 17:36:50

著名画家林丰俗,1964 年自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职业生涯的首站便落定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在怀集县文化馆任职长达十余年。1975年,他从怀集调至肇庆地区群众艺术馆,先后担任肇庆地区文联副主席兼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81年,林丰俗重回母校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此后在国画系历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山水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上世纪七十年代,怀集县掀起规模宏大的“岳山造林”万人大会战,这场会战孕育出“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彼时,正在怀集工作的林丰俗,作为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宣传组成员之一,深入会战一线,运用速写与水墨写生等艺术形式,创作了一大批美术作品,生动记录下岳山造林前后的场景,这些作品如今已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历史见证。

初结岳山缘:艺术灵感的萌芽

△ 三岳自然风光(许庆彬摄)

岳山,坐落于蓝钟镇,因其拥有头岳、二岳、三岳三座千米巍峨山岭,故而又被习惯称作“三岳”。据《怀集县志》记载:岳山因高耸雄伟,类似衡山、岱山,故而得名“齐岳山”。这里自然风光旖旎,向来是艺术家们心驰神往之地。据林丰俗的得意门生,曾任肇庆画院院长、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谢曙光介绍,林丰俗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便与怀集的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在岳山造林前后,多次前往岳山采风写生。林丰俗的成名作《石谷新田》《公社假日》,便是他在七十年代初于怀集工作期间创作完成的,此外,他还创作了众多反映怀集山川风貌、极具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多年来,谢曙光始终追寻着林丰俗在怀集的艺术足迹,积极开展中国画写生、创作以及联谊活动。2018年秋,在谢曙光的策划与组织下,“肇庆画院怀集三岳创作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几年间,他先后八次带领画院画师以及市、县美术创作者奔赴岳山采风写生,沿着林丰俗曾经走过的道路,用画笔描绘生态秀美的岳山风光,创作出一批展现岳山风情的美术作品,部分作品在全国、全省美展中多次展出,并被编入各类美术作品集。

2023年年初,怀集县启动岳山造林科普・研学基地建设,谢曙光配合怀集县有关部门搜集当年林丰俗教授描绘岳山造林的美术作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寻得一组林丰俗创作的、反映当年岳山造林场景的美术作品资料,并通过高清翻拍复制,陈列于展厅之中,供人们参观欣赏。

△ 林丰俗作品《万山丛中红旗招展》

《万山丛中红旗招展》这幅1974年11月于岳山写生创作的国画作品,曾多次在广东省和肇庆市的重大美展中亮相,备受美术界专家与美术创作者的赞誉,也让更多人得以了解林丰俗在怀集期间的生活与艺术实践经历。作品生动展现了岳山造林现场的热闹景象,山脚下搭建起简易厂棚,山上各个山头都驻扎着造林队伍,他们正有条不紊地开展造林前期的伐木、劈青、修路等工作,是岳山造林初期场景的真实写照。

作品《岳山林场临时指挥部》呈现的正是当年县委在蓝钟公社古城大队部设立的“岳山造林指挥部”的原貌。大队部前,一批又一批造林民兵或挤在汽车上,或步行有序经过指挥部,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作品《敢教千年荒山化林海》记载了当年炼山的场景。画面中,点燃炼山的火焰熊熊燃烧,不断向下蔓延,造林民兵们坚守在防火线上,全神贯注,严防山火向界外蔓延,生动刻画了民兵们守护山林、改造荒山的坚定决心。

深入会战现场:艺术与现实的交融

自1970年起,蓝钟公社便积极探索通过大规模造林改变山区林业落后面貌的途径。该公社下辖8个大队,每年每个大队连片造林1000多亩,全公社每年造林万余亩,连续四年累计造林五万多亩。蓝钟公社的“万亩造林”实践,为后续连续两年的岳山造林大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期间,林丰俗多次深入现场,用他的画笔,将山区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化作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林丰俗在岳山造林期间上山画了许多画,我曾跟随林丰俗教授到岳山山上学习写生,创作国画。”95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伍星和年过七旬的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如方,都回忆起他们曾经的这段共同经历。

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北京总参测绘学院转业的伍星,是一位测绘专家。他曾带队完成改革开放后怀集地图的绘制工作。岳山造林期间,伍星担任县林业局规划测绘队队长,他带领三个测绘小组奔赴岳山,全力做好岳山造林启动前的准备工作。伍星与测绘队成员跑遍了岳山两侧的各个山峰,对两年的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他充分发挥自身测绘技术专长,对山界划分、上山道路与环山道路的修筑等进行精心规划。规划队详细描述了每个山头的地形特征、水源及水量情况,并标注在地图上,为岳山造林民兵上山进驻提供了重要指南。

从岳山造林大会战启动的测绘规划工作开始,林丰俗和伍星曾一同参与到岳山造林指挥部的工作中。在蓝钟公社组织的“万亩造林”期间,他们就已有多次下乡合作的经历。这一次,他们在岳山上再度携手。伍星畅谈他十多年军旅生涯中的地图测绘制作经验,林丰俗则分享创作源于生活、心境的山水画心得,二人在交流绘图与绘画艺术的过程中,碰撞出许多艺术火花。

张如方作为岳山造林指挥部安全保卫组成员,也曾跟随林丰俗上山写生,学习绘画艺术。张如方回忆起岳山造林的往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岳山造林的第一年,他与林丰俗同住指挥部安排的房间,两人床铺相对,因为都是汕头人,老乡之间话题颇多。张如方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尤其是炼山前防火线的质量检查,他所在的小组必须上山仔细查看防火线的宽度和质量是否达标,以确保炼山安全。结合上山检查工作,张如方常常陪伴林丰俗在山上写生,借机学习绘画艺术。下午回到指挥部后,林丰俗还会悉心指导张如方练习国画。张如方回忆,林丰俗在岳山造林的各个阶段都会前往岳山写生,每次都会在指挥部停留五七天,甚至半个月之久。每次上山写生,指挥部领导都会安排张如方陪同,因为他对岳山的地形较为熟悉,同时也十分钦佩林丰俗精湛的国画技艺,希望能从他身上学到绘画本领。当年,县里照相机数量稀少,难以通过照片全面记录岳山造林的过程,而绘画便成为记录这段历史各个感人瞬间的最佳方式。

据张如方回忆,林丰俗曾创作一幅约6-8尺大小的彩色国画《岳山大会战图》,这幅作品生动记录了岳山造林的各个环节,并悬挂在岳山造林指挥部的墙上。画面展现了岳山造林的宏大场景,有造林民兵种树、修路、垦地等画面,栩栩如生。到岳山造林现场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通过观看这幅画作,便能初步了解岳山造林的情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幅画作后来下落不明。

△ 张如方正专注观看由珠影集团帮助修复、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怀集大造林场景的3条专题纪录片,回忆当年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往事。

为《岳山战歌》添彩:艺术与文字的共鸣

在搜集岳山造林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文史专家林昉提供了重要线索——当年岳山造林时,岳山造林指挥部曾编印有油墨印刷的造林诗歌集《岳山战歌》。令人惊喜的是,在佛山工作的收藏家苏先生珍藏着一本岳山造林大会战时的《岳山战歌》,我们联系上了《岳山战歌》的刻印、组稿编辑谢安祥。

谢安祥曾在怀集工作生活26年,后调任汕尾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连续几年的怀集林业大会战期间,谢安祥一直在造林指挥部工作,主要负责造林资料收集、选稿编辑、蜡纸刻写以及油印《战地快报》,并将其发送至各民兵营。

2023年7月中旬,82岁高龄的谢安祥,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连称能保存有《岳山战歌》实属不易。

这本诗歌集的封面以及每首诗歌的插图,都是谢安祥在刻写完蜡纸后,林丰俗根据诗歌内容同步创作的速写作品。这些插图与诗歌内容极为契合,生动逼真地展现了造林指挥部以及民兵造林、生活的场景。

谢安祥还回忆起《岳山战歌》的组稿过程。岳山造林期间,县委将指挥部设在古城大队,各公社在所在山头设立指挥所。每个公社都安排有一名通讯员,负责收集岳山造林的进度以及好人好事。各公社指挥所也按照县指挥部要求,通过广播播讲岳山造林的先进典型和造林要求。广播中时常播放《南泥湾》《打靶归来》,以及由造林指挥部集体创作的《撩壕垦地曲》《学大寨 学上海 战岳山》等歌曲,民兵们经常在山头或休息时间纵情欢唱。说到此处,谢安祥情不自禁地打着拍子,用浑厚的男高音唱起《撩壕垦地曲》:“水平撩壕环山走,七尺距离一条沟,沟深一尺宽尺五,取上表土填满沟”。

此外,指挥部还积极号召造林民兵创作反映岳山造林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并组织放映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不定期出版《战地快报》。《战地快报》是一份A3大小、采用钢板蜡纸刻印的小报,主要报道各公社的造林进度,公布每周造林标兵班组和个人名单,选登造林民兵创作的诗歌、散文和事迹材料。

1975年春,岳山造林指挥部从平时收集的数千首诗歌中,精选出54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结集印刷成《岳山战歌》。林丰俗参与了这本诗歌集的编排工作,并为封面以及其中27首诗歌配上了相应插图。这些插图让人们在阅读诗歌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岳山造林中,造林民兵们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

2017年5月,林丰俗因病逝世,享年79岁。

林丰俗在怀集岳山留下的艺术足迹熠熠生辉,创作的一幅幅中国画作品,为岳山造林大会战留存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也为这场万民参与、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增添了绚丽色彩。林丰俗的艺术精神与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创作者,不断追寻生活中的美好,用艺术记录时代的变迁。

(谭上洲 罗建和)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