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焦佳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

来源:民生周刊2025-06-30 15:00:06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自2013年设立以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推动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着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完善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工作,探索成年残疾人监护制度。截至今年5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惠及1189.3万名困难残疾人和1636.5万名重度残疾人。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焦佳凌。她表示,残疾人福利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务求政策措施针对性强、有含金量,真正惠及广大残疾人群体。“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是顺应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

民生周刊:在残疾人福利保障方面,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及相关工作是怎样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的?

焦佳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当前,我国有持证残疾人3800多万,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残疾问题高发多发。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要求,聚焦弱有所扶,坚持巩固与创新并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围绕增加制度供给、服务供给、产品供给、权益保障“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在健全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残疾人福利制度上下功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近年来,在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既聚焦民生福祉改善,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既巩固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注重精神文化和权益保护,更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

一是推动残疾人福利向适度普惠发展。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000多万残疾人,并注重制度的公平、公正、规范、精准管理要求。

二是推动残疾人福利向平等赋能发展。推动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推动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级综合创新试点,加强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应用,强化行业管理,帮助残疾人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减少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物理和社会交往障碍,使得残疾人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三是推动残疾人福利向精准发力发展。加快推动制定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政策,给予“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中的低保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以政策支持,破解残疾人脱贫不解困难题,满足残疾人“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照顾”需求,解放家庭劳动力,减轻家庭照护负担,通过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月17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安徽省宣城市残联携手爱心企业,为宣城肢体残疾人免费适配由杭州科技企业研发的智能仿生假肢。(李晓红/人民图片)

民生周刊: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残疾人福利处承担了哪些具体任务,目前进展情况是怎样的?

焦佳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之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制定出台的,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根据《“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残疾人福利处主要承担五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普遍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至2025年5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惠及1189.3万困难残疾人和1636.5万重度残疾人,平均补贴标准为168.6元/月和134.6元/月。

二是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医疗等服务。今年2月,我们推动印发《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填补了制度建设空白。

三是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底,实现80%以上的县(市、区、旗)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服务的目标。

四是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制定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政策被先后列入2024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已经推动将“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中纳入低保的重度残疾人纳入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范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残双养等需求。

五是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组织开展第二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并开展试点评估工作,发布《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推动延续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到2027年,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质升级。

民生周刊:残疾人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是什么?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焦佳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始终坚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推动研究解决残疾人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为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全社会形成包容、理解、友好对待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消除社会歧视,残疾人就业或辅助性就业渠道较为畅通,残疾人出行、独立生活、社会沟通交往等几乎没有障碍。残疾人基本生活照料、康复、供养、托养照护以及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较好保障,社会支持体系和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平等权利得到较好保障。这是残疾人友好型社会的样子。

但目前,总体来说,我国残疾人福利事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政策碎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以及社会歧视等问题。

首先,政策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建立完善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制度,往往能够通过解除人民后顾之忧,提升社会总体安全感,从而拉动消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立健全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其次,福利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可承受能力影响,一些残疾人福利服务还属于探索性、试点性、项目式的供给方式,地域间差距较大,服务供给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亟待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间差距。

再次,社会力量调动不够。在健全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时,政府主要应当发挥顶层制度设计、兜底保障和行业监管等作用,而服务供给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但我国社会力量培育和作用发挥都很不够。社会福利服务不意味着国家免费服务,最重要的是划清政府、社会和家庭之间的责任界限。

最后,专业人才队伍培育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健全,残疾人福利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民生周刊:下一步,残疾人福利处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焦佳凌:我们将在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精神卫生福利、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等政策落实的基础上,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制定出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政策,完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

此外,将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研究提出《关于加强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常态化修订机制,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