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文化遗产2025-07-01 10:05:16
人民非遗传承者简介:
黄云鹏,1942年5月出生于江西丰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中华仿古瓷第一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内著名古陶瓷鉴定家。
曾获“人民非遗传承者”等称号,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等重要奖项。主要编著有:《明代民间青花断代》《中国陶瓷丛书・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黄窑说瓷》等。
起始:与瓷结缘
1942年,黄云鹏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石滩乡上赤村。他从初中起就对美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2年,他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此后深受老师影响,一头扎进了陶瓷的世界。
课余时间,他常去湖田、杨梅亭等地拾瓷片,观察这些瓷器上的纹饰花色,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与陶瓷对话的起点。
上图:黄云鹏在研究古瓷片
四年的科班训练中,他沉浸于青花与釉色绘画的变幻,毕业时已能掌握绝大部分的制瓷工艺。在那个阶段的他看来,“对于瓷片的学习,比学习完整的瓷器更重要。”
瓷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纹饰与色彩,通过瓷片的剖面,黄云鹏能够清晰地看到泥料的层次、釉色的分布以及因烧制产生的细微变化。这些细节,正是解读古陶瓷制作工艺的关键。
1967年,黄云鹏毕业后被分配至景德镇陶瓷馆工作,从事古陶瓷研究。当时的景德镇陶瓷馆资料相对匮乏,为了深入研究景德镇陶瓷史和古陶瓷断代,他不辞辛劳,踏遍景德镇的各大矿区与历代古窑址,深入古原料矿井进行细致普查。
每一处矿井、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他坚定的足迹。他采集泥、釉、料的样本,反复进行分析,试图还原古代泥釉和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颜料的配方。
“我喜欢元青花,一方面它是青花的鼻祖,在明朝浮梁瓷局的重视下,对外贸易的结果需要,集中了明朝的国家力量,无论纹饰、造型、瓷质、釉色都非常完美,因此它的艺术价值是空前的。”
上图:黄云鹏早期元青花作品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他终于成功将失传已久的麻仓土、高铁低锰的青花料一一再现,并在1981年复制出中国第一件仿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这一成果,在当时的陶瓷界立刻引起了轰动,这也让黄云鹏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崭露头角。这件作品在当时被日本游客以3900元高价购藏——相当于他当时五年半的工资。
这件仿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器型圆润优雅,比例恰到好处,缠枝纹蜿蜒舒展,花朵饱满,蓝白交织间,青花发色沉稳,工艺神韵与古瓷几乎别无二致。
此后,他复制的明永乐青花龙纹扁瓶恢弘壮美,气势磅礴,水准之高足以乱真,被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以45万日元珍藏,日媒惊叹其为“人间瑰宝”。
精进:德艺双馨
“人的一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复制出元青花后,黄云鹏并未满足于此,他将专注的目光又投向了釉里红瓷。新中国成立以来,釉里红的烧制技术一直是个不小的难题,许多匠人终其一生也未能攻克。
为了挑战这一难关,黄云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守在窑炉旁,精心调配釉料,调整烧制温度与时间。然而,开窑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件件烧制失败的瓷器让旁人都感到沮丧,可黄云鹏从未退缩。他总是说:“在这一行,越是不断深入地学习,越发感觉自己很渺小,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每一次开窑,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仔细观察瓷器的色泽、质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黄云鹏终于掌握了釉里红的烧制精髓,他手里烧制出的釉里红瓷器色泽鲜艳、温润如玉,宛如红宝石般镶嵌在洁白的瓷胎上。
由于仿古瓷技术高超,黄云鹏的作品也被赞誉为“当代新文物”,很多国家和博物馆都拿出稀世珍藏,邀请黄云鹏仿制,想要让更多消失的技艺再现。
“几可乱真”是仿古界最高评价,但黄云鹏从不会将仿品当做真迹售卖,他说:“假的当真的卖,市场就会死亡!”他在作品底部都会署名“黄云鹏绘”,瑕疵之作当场砸毁,不给居心不良的人留任何可趁之机,这也是黄云鹏匠人匠心的最好诠释。
上图:黄云鹏在复原《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传承:教书育人
凭借着在陶瓷馆的实践经验,黄云鹏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声名鹊起。
上世纪70年代,黄云鹏被邀请到故宫博物院,同被尊称为“南张北耿”的耿宝昌、张浦生等国宝级故宫专家,参与古陶瓷的修复和再造,重启宫廷造办处,烧制皇家十大国宝瓷。
20世纪80年代初,黄云鹏的才华与学识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认可,他受邀为文博界讲授古陶瓷鉴定课程。站在讲台上,黄云鹏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原本晦涩的古陶瓷鉴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员们常常被他的学识与热情所感染,课后还围着他请教问题。黄云鹏总是耐心解答,直到学员们完全理解为止。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文博人才成长起来,为中国的古陶瓷研究与保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黄云鹏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解形成理论体系,相继发表了10余篇论文。1990年,他编著出版的《中国陶瓷丛书・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等图录,为陶瓷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其中,《元青花探究与工艺再现》一书更是景德镇首部研究元青花的专著。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黄云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元青花的制作工艺、纹饰特征等各个方面。他在书中写道:“研究元青花,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致敬。”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景德镇在元青花研究领域的空白,也进一步奠定了他在陶瓷学术界的地位。
实践:将小作坊推向产业化
1993年,50多岁的黄云鹏选择了创业,只为了全力以赴做好仿古瓷,将仿古瓷推向全世界。他秉持着与古人对话的理念,毅然决然地创办了佳洋陶瓷厂。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毕竟放弃安稳的工作,投身充满未知的商海,需要莫大的勇气。可黄云鹏心中有自己的考量,他希望通过企业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古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陶瓷艺术。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技术人才不足、市场开拓艰难……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黄云鹏面前。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逐一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亲自参与瓷器的制作,从选料、拉坯、绘画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他对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力求每一件瓷器都达到最高标准。
在他的带领下,佳洋陶瓷厂逐渐走上正轨,生产的仿古瓷和传统艺术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逼真的仿古效果,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一步步积累经验,将企业逐渐做大做强,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凭借着对陶瓷艺术的执着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着佳洋陶瓷厂不断发展。
2015年,为了能让陶瓷走入各个年龄层,也为了让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更上一层楼,黄云鹏斥资2亿元创建皇窑陶瓷文化园。在这里,拉坯新手能与非遗大师在同一工坊协作,游客可体验从练泥到画青花的每一道工序。“守住根,魂才不会飘散”,黄云鹏是这么想的,也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将此定为“青少年传习基地”,千年窑火在他手中化作代代相传的燎原薪火。
创新:与时代同行
2021年,传统陶瓷行业深陷困境,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竞争愈发激烈,皇窑集团经营了近30年的陶瓷事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他的女儿黄青、儿子黄滨,也一直跟随父亲投身于陶瓷事业。
女儿黄青率先接触到了互联网风口,提出了转型发展电商的提议,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黄云鹏的全力支持。于是,这位80多岁的老人,毅然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尝试新的领域,为的是将陶瓷这个传承千年的手工艺带进互联网。
在发展的关键期,黄云鹏有一次突发眼底出血,医生和女儿都劝他减少用眼多休息,但是黄云鹏笔耕不辍,依旧淡然的一笔一划描画瓷胎。黄青对于父亲的执着劲儿,既敬佩,又心疼。“有些人遇到困难,会畏惧会退缩,但是在父亲的字典里从没有‘退缩’一词,他越挫越勇。”
2024年初,黄云鹏接到一个意外的邀请——与包袋品牌FION合作,参与一场以青花瓷为主题的跨界营销活动。FION希望通过与黄云鹏的合作,将青花瓷的艺术魅力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黄云鹏没有丝毫犹豫,欣然答应。
因为,黄云鹏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而这次跨界合作,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在青花米奇主题沙龙上,黄云鹏用手绘青花釉里红的方式,在米老鼠摆件素坯上绘制其代表作品中的图案,为风靡全球的卡通明星形象注入东方艺术灵魂。这一举动,当时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有人赞叹他的创新精神,认为这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一次成功碰撞;也有人质疑他的选择,认为将青花瓷与米老鼠结合,未免有些“不伦不类”。面对这些声音,黄云鹏显得十分坦然,“艺术没有边界,创新也没有止境。青花瓷是历史的遗产,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它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走进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青花瓷的美,我愿意尝试任何可能性。”
黄云鹏说,他的一生,是与陶瓷紧密相连的一生。从童年时对瓷器碎片的好奇,到成为景德镇陶瓷界举足轻重的大师,他在每一个阶段都以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为指引,不断探索、传承、创新。
他的人生如同一尊精美的瓷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