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党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红色血脉永续传:一场跨越世纪的信仰对话

来源:民生网2025-07-03 13:54:31

七月的韶山冲,青松翠柏间浸润着历史的芬芳。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湖南湘潭韶山冲毛鉴公祠内,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特殊党课在此展开。“红色传记作家”张爱生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将毛泽东同志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道路的壮阔史诗娓娓道来,一百多位毛氏家族的老党员、老干部及革命群众代表沉浸其中,时而凝神聆听,时而热泪盈眶。

鉴公祠里的历史回响

毛鉴公祠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鉴房支祠,曾在大革命时期化作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种。1927年元月,当400余名农民协会成员在此迎接毛泽东时,这座古朴的祠堂便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毛泽东望着台下那一张张质朴而坚毅的面庞发出振聋发聩的宣言:“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打到军阀,赶走帝国主义!”当被问及归期时,他目光如炬地立下誓言:“假如三四十年革命还不成功,我毛润之就决不回韶山!”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穿透百年时空,至今仍在毛氏后人的血脉中激荡回响。

张爱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以传记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还原了毛泽东在1921年春返乡考察时,与毛泽民、毛泽健、毛泽覃兄弟姊妹彻夜长谈的场景。当谈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誓言时,毛泽东将毛氏家训中的“修身齐家”升华为“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到民族解放的胸怀,令在场的乡亲们无不为之动容。

西北烽火中的战略抉择

随着讲解的进一步深入,张爱生的语调愈发激昂。他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脉络为经,以关键战役为纬,勾勒出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恢弘画卷。1935年9月,当中央红军在哈达铺从国民党报纸上捕捉到“陕北有红军”的珍贵信息时,毛泽东在油灯下彻夜研读地图,最终作出“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张爱生模仿着毛泽东当时的动作,双手在空中划出弧线:“这个抉择,让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找到了‘落脚点’,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出发点’。”

在讲述直罗镇战役时,张爱生突然提高声调:“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士气,更打出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他详细描述了毛泽东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将国民党军引入预设战场,最终全歼敌军一个师又一个团。当讲到毛泽东在战后总结中提出“建立西北根据地,面向全国发展”的战略构想时,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东方红乐曲中的时代强音

当《东方红》的旋律响起,全场自发起立合唱。张爱生站在祠堂中央,挥动着手臂指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泛红的脸上。歌声中,有人看到毛鉴公祠的飞檐走壁与远处毛泽东铜像的轮廓渐渐重叠,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美交融。

散场时,毛氏族人自发排起长队,依次与张爱生握手。一位大妈紧紧攥着他的手:“您讲得比电视剧还精彩,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深受启发和教育啊!”张爱生眼眶湿润地回应:“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思想在永远激励着我们啦,我张爱生不过是个传声筒啰!”

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红色党课,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最后一位听众离开毛鉴公祠时,天空中的太阳已然将“毛氏家训”的石碑染成金色,那“为人要正,办事要公”的祖训,与“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交相辉映,诉说着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密码——那就是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跳。

(向阳)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