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7-04 13:33:40
2025年7月3日下午, “篆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来自艺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专题研讨会由北京歌华传媒集团艺术总监李丹阳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研究院名誉院长骆芃芃发言题目为《铭记历史 守正创新》,她指出当代篆刻创作既要坚守传统精髓,更要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印记系列展”主题鲜明,紧扣国家重大主题内容进行创作,此次“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展览中500枚作品用大众篆刻的形式铭记历史,非常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工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讴歌了中国工人阶级走在时代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本次展览坚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一件作品参与创作的人员构成丰富多元,如篆刻专业工作者、美术工作者、篆刻爱好者等。近年来,群众性的篆刻活动蓬勃兴起,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篆刻创作,充分地体现了文艺创作中的人民主体性特征。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容铁则表示新时代的篆刻艺术是一场深刻的转型——从文人书斋的“雅逸文化”阔步迈向生机勃勃的“大众篆刻”新天地。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打破技艺的藩篱,拥抱“以人民为师、以生活为卷、以科技为友、以印材为新”的崭新创作理念。材料的边界亦被不断拓展,现代科技材料与传统媒介并肩而行,为印章艺术开启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新题材的涌现则让篆刻深度融入时代脉搏。
研讨环节中,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表示,此次展览以六大系列500多方印章的阵容,令人震撼地展示了现代科技对古典篆刻的突破,数字智能对传统印艺的改变。技术媒介的作用、科技智能的参与、多元材料的替代,使传统篆刻的边界已经大大地拓宽。如本次展览就打破了以往篆刻石章唱绝对主角的状况,如玻璃微珠、光敏树脂、玻璃纤维、人造石墨、高科技合金等大量先进的人造合成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先进的科技运用使大众篆刻从创作方式、艺术形态、认知图式、操作把控、运用程序乃至效率效应上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代表史娅茹围绕“数字时代篆刻文化如何与企业文化融合新路径”发言主题,分享了将篆刻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究实践。《大众篆刻十八讲》中提到的“印六言”“印六化”“印六进”等理论,为企业在数字时代工业新材料与大众篆刻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带来很多启发。此外,创新打造的集手作体验、文化传播、品牌展示、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北新雨燕工坊,通过进园区、进企业、进公园打破空间限制,线上线下齐发力,搭建起让新材料印章走向大众的桥梁。
在互动环节,基层工会代表分享了组织职工篆刻社团的经验,多位青年艺术家就创作中的困惑与专家深入交流。
(记者 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