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7-09 19:21:05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暑假来临,各地博物馆纷纷迎来客流高峰,许多博物馆门票秒光。
“这几天我们的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是平时的3倍。”上海自然博物馆馆长倪闽景说。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假期研学、亲子游的热门地,很多博物馆推出了暑期系列活动,包括暑期展览、博物馆课程、博物馆夏令营等。
进了博物馆,有些人走马观花,有些人进行深度体验式学习,差别很大。暑假博物馆游不能靠家长一厢情愿,如何让孩子玩转博物馆?围绕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在开展亲子活动。
做足功课,做好选择
“人太多了,我被推着往前走,经过一个个展柜,最后累得不行了,看过什么都忘记了。”在北京一个博物馆外,一位游客告诉记者,她带着10岁的儿子来北京旅游,约了3个博物馆,但是参观效果并不好。
博物馆热背后,其实有很多误区。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游客订了票之后就直接来了,随着人流看展,看似全场走了一遍,其实什么也没仔细看。也有一些学生,带着研学任务来,到了展品前就忙着抄介绍文字。还有一些低龄孩子,面对文物、标本可能“无感”,甚至“反感”。
在他看来,有效的博物馆参观需要一定的基础,有些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可能无所适从,甚至不能遵守基本的参观规则,要提前让孩子对博物馆及其藏品有所了解,并且学会观察文物的形状、纹饰、铭文等。
“一定要提前做功课,有些博物馆很大,藏品很丰富,游客很难一次性看完,要选重点看,比如,先看镇馆之宝。”倪闽景说。
倪闽景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官网或者公众号上有关于展览的介绍,网络上能搜到一些攻略,进馆后也可以先看看导览资料。“一定要有自己的游览路线规划,尤其是在暑假高峰期,规划好路线能一定程度上避开拥挤。”
教育策展人燕柏彤认为,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进博物馆不能“贪多”,要重点选择3个展品,对这3个展品了解得越深入越好。
“可以多去适宜年龄的场馆、匹配孩子兴趣的场馆、专为孩子设计的场馆。”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教育服务部主管张惟一建议,“去之前可以在家观看相关纪录片及书籍,还可以帮助孩子设计一些好玩的任务,有了任务驱动,孩子会变得更主动。”
比如,带孩子去参观钟表相关展览时,可以先让孩子熟悉一些关于时间的绘本故事、音乐游戏等,也可以设定一些钟表相关的元素,让孩子去场馆寻找。
多观察,多体验,多互动
在博物馆,经常有人拿着纸笔在抄展览介绍资料,也有人拿着手机或相机拍摄展品,还有人戴着耳机听解说……每个人观展的方式不一样,但对于孩子来说,进了博物馆应该干什么,能有哪些收获?
湖北荆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冬冬介绍,暑期博物馆里青少年、亲子家庭特别多,有的需要讲解员细致讲解文物知识,有的是带着目标来打卡、盖章的,还有的是奔着文创产品来的。
“除专职讲解员之外,我们安排了志愿者定时讲解,还有多种方式的导览设备,包括语音讲解器、AI数字人讲解等,希望大家参观开心并且有收获。”陈冬冬说。
“博物馆是孩子进行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王耘说,博物馆丰富的展项为儿童提供了自主探索学习,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协同学习的机会。
博物馆有一些体验类的项目或课程,特别是一些科技类博物馆,会有很多互动项目,孩子们可以参加,在体验中学习。
“我们提倡家长到了博物馆不仅仅做个陪伴者,而是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体验,并且能够互动。”燕柏彤说,她所策划的展览非常注重家长的体验。
王耘希望博物馆内设置专门的互动体验空间,配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和互动设备,如科学实验工具、艺术创作材料等。儿童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项自主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让孩子带着问题离开
离开博物馆时,除了知识卡片、文创产品等,孩子还应该带走什么?
“游览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带着问题离开。”倪闽景强调。
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今年暑假推出了恐龙大展,倪闽景希望孩子们不仅到馆里来看恐龙化石,也能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恐龙怎么分出公母?恐龙蛋是怎么孵化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张惟一表示,面向儿童,博物馆要增加趣味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老牛儿童探索馆正在联合上海儿童博物馆、深圳儿童探索馆等8家儿童博物馆开展“小手趣旅行”暑期探索活动,包括“断桥、竹林搭建”“贝壳创想”等,让孩子在亲子体验活动中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张开想象的翅膀。
“博物馆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展品会说话。”在王耘看来,随着儿童、青少年逛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高,各类博物馆都应该有所调整,适当增加体验区域和互动方式,吸引孩子去提问。同时,家长在博物馆里也可以化身“情境搭建师”,筛选与孩子兴趣匹配的展区,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