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7-22 08:41:05
青砖黛瓦映乡愁,古巷新颜话振兴。在江苏宜兴丁蜀镇,600多岁的前墅龙窑依然窑火不熄,国家级非遗紫砂技艺在古南街焕发新生。在这片充满陶瓷记忆的土地上,一场由政策性金融助力的“村落复兴运动”正在上演。
6月10日,由民生周刊/民生网农村金融频道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苏监管局开展的“江苏金融业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专题调研”走进农发行江苏省分行,深度解码其以金融之力唤醒传统村落的新路径。
古南街的新生:一条老街的文化突围
在宜兴丁蜀镇蜀山古南街,调研人员踏入时,青石板路还留有晨雨的湿意。这条承载着宜兴紫砂千年文脉的古街,曾因年久失修而衰败。然而,自农发行2亿多元政策性贷款注入后,古街重焕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提供优惠信贷政策,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江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
自农发行总行发布“关于做好信贷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相关文件后,农发行江苏省分行紧密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宜兴丁蜀镇蜀山古南街传统村落一角
据农发行宜兴市支行行长袁谊萍介绍,2024年,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与宜兴市人民政府签订《服务“千万工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作协议。
“这是双方重视和共同愿望的成果。”袁谊萍说。
据悉,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与省住建厅联合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行动,双方签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作协议》,共同推出“苏乡贷”专项产品,政银双向奔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模式”,该模式对农村区域的乡村风貌提升、农耕文明传承保护、特色资源活化利用等项目整体推进,为全省符合条件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提供专项信贷支持。
“古南街的修复不是简单地修旧如旧,而是要让老建筑活起来。”丁蜀镇陶都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修缮了1.74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如今,老街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紫砂匠人工作室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这种“保护+活化”的模式,正是农发行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逻辑。
刚刚修缮一新的村落
与古南街相邻的前墅龙窑,青烟袅袅。这座创烧于明代的“活龙窑”,是全国唯一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的国家级文保单位。“龙窑烧制技艺是省级非遗,过去因成本高、效率低濒临失传。如今,在项目支持下,我们不仅恢复了传统柴烧,正准备开发‘龙窑柴烧艺术街’,让非遗技艺产生经济效益。”农发行宜兴市支行副行长吴超说。
自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与省住建厅深度合作以来,政策性金融“活水”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支持住建部、省住建厅名单内传统村落75个和传统村落保护集中连片示范区6个。在宜兴先行先试,2024年成功在全省金融系统中落地首单住建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项目。
从“输血”到“造血”:4.8亿元资金的杠杆效应
在农发行宜兴市支行会议室,袁谊萍详细阐述了丁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的资金布局。该笔总投资达4.8亿元的项目,由农发行贷款授信3.4亿元,贷款期限长达20年,采用国有企业全额保证担保方式,利率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政策性金融的显著特点在于期限长、成本低,这使其能够与传统村落保护这类长期见效的项目相匹配。”袁谊萍娓娓道来。
农发行宜兴市支行行长袁谊萍(中)深入莲花荡项目实地调研
“作为江苏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我们的贷款利率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主要目的是服务‘三农’发展,最大程度地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传统村落承载着乡愁与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我们积极投入政策性资金,旨在激活乡村各类资源禀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袁谊萍说。
据悉,项目资金的运用紧密围绕“三生融合”理念展开。在生态方面,完成了莲花荡清淤综合治理,使得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这里成为白鹭栖息的生态长廊。在生产方面,建设龙窑货运码头、龙窑柴烧艺术街等,并对运河道进行清淤。在生活方面,改造了200多户居民的旧房外立面出新,并配套建设了污水管网和垃圾分类设施。这种系统性的改造举措,使得三洞桥村从一个“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村”。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所建立的“造血”机制。项目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企业+农户+市场”等模式,增强市场的活跃度,同时引流增量。
“对于从事这项工作而言,其意义是深远且重大的。每当经过曾经给予支持的村落,内心的感受便与往常大不相同,一种强烈的获得感会油然而生。沿着道路一路行来,看着那些传统村落因我们的助力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这其中,政策性金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下了我们坚实的印记。”袁谊萍说。
农发行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一直积极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袁谊萍也为自己能够投身于这样一项事业而倍感自豪。
连片保护的“宜兴解法”: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据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乡村振兴处客户经理吴凤莎介绍,目前,宜兴市有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3个省级传统村落,2023年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宜兴市还专门出台《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推动传统村落从“单个村落保护性开发”迈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在项目的推动过程中,整个项目做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扫村调研是整个项目中最辛苦却又最为关键的环节。”袁谊萍在回忆项目初期时感慨道。
袁谊萍还介绍,该模式是从零开始的创新实践。在项目启动之初,需要向客户宣传推广关于村落保护相关政策及方案等,当时客户对此项目存在不少顾虑,然而,他们深知项目推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各个村庄的独有特色来量身定制发展模式。回忆起项目启动阶段的艰辛,支行人员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每个村的特色,包括古建筑的保护需求、当地原生产业的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等诸多方面。
据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支行工作人员走遍了宜兴的所有传统村落,绘制出了详细的“一村一档”特色图谱。针对丁蜀镇的紫砂产业,精心设计了“非遗保护+产业升级”的融资方案;对于徐舍镇的羊肉美食文化,则着力打造“传统美食+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这种“量体裁衣”的个性化做法,使得每个村落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该项目主要围绕国家传统村落展开,并以此带动周边省级村落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因为仅让一个村子走向富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带动周边村子共同走上富裕之路,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我们的初心是守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终极目标则是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袁谊萍说。
最终,发现该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三个结合”。一是将古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例如古南街改造项目,在保护古建筑风貌的同时,也更新村庄的污水管网;二是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莲花荡湿地既发挥了生态屏障的作用,又打造成了农业观光带;三是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龙窑柴烧技艺通过市场化运作,年产值从不足百万跃升至千万级。
“守住根脉,才能留住人心。”村民王大姐感慨道:“现在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孩子们在传统村落学非遗技艺,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样子。”
凭借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宜兴做法”被住建部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并向全国进行推广。
政策性金融的使命:当“乡愁”遇见“发展”
在莲花荡生态湿地,项目负责人不禁感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最难攻克的并非资金问题,而是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得平衡。”在项目启动之初,部分村民对保护老房子这一举措不甚理解,直到目睹游客为追寻“乡愁”而纷至沓来,才积极投身于村落保护之中。这种观念的转变,恰是政策性金融深层价值的体现,它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唤醒了民众的文化自觉。
农发行的实践表明,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金融+政策+文化”的协同模式。从金融方面来看,专项金融产品为项目注入长期且低成本的资金;在政策方面,与住建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和顶层设计;在文化层面,深入挖掘各村落独有的故事。凭借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丁蜀镇先后荣获“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等荣誉,成功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传统村落恰似龙窑中的陶器,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氛围”才能重焕新生。而政策性金融,正是为这文化传承之火持续供给“燃料”。当古南街的灯笼再次亮起,莲花荡的“水鸟”再次翱翔,宜兴丁蜀的实践有力证明。传统村落绝非封存的标本,而是能够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乡愁便能化作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袁谊萍亲眼见证村落的蜕变:“每当途经我们曾支持的村落,看到那些传统村落重焕生机,心中满是获得感。这一切都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关键支撑。”
在这片青砖黛瓦间升腾的希望之火,有力证明守护乡愁记忆与赋能乡村振兴完全可以同频共振。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用金融“活水”润泽传统村落的“新生”之路,让更多的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孙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