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2025-07-22 10:50:07
姜泽廷 马怀德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法治理论创新。2020年11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在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文化根基之上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辩证地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富有开创性、实践性、真理性、前瞻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领域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深刻把握这一原创性贡献,一个重要角度就是从理论特征和实践效果两个方面体悟领会。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充分汲取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聚焦解决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都产生了原创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并将继续在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断创新发展,彰显真理力量、展现实践伟力。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法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价值功能、基本关系等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法治思想既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着眼于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让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更加系统地中国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为一个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理论要深入人心、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成为“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必须夯实文化根基、植根于本国文化沃土,形成具有民族形式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涵养法治自信,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理论创新成果。这不仅为德法共治、以民为本、明德慎罚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赓续中华法治文明,而且破解了法治建设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牢牢扎根在中华法治文明的文化沃土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更好掌握群众、群众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立足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从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中提炼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没有定于一尊的制度样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国家的法治也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对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这一规律性认识出发,明确包括法治体系在内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我们面临着许多独特的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既以理论创新指引成功实践,又及时把实践经验提升为创新理论,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等一系列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范畴、命题,以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破除了对西方法治理论、西方法治模式、西方法治话语的迷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政理、学理、法理上的重大创新,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时代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更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如何应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共同挑战,以规则和制度确保技术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价值标准?这些时代问题都需要我们给出新的法治化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依靠法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何依靠制度力量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国法治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遇到,也不曾想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洞悉时代潮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时代所向、人民所需,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时俱进,形成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法治本体论、法治价值论、法治实践论、法治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作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为经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秩序混乱多源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推动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上提供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制度化方案。
从法治角度把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石。经济发展以秩序为前提和保障,法治则是秩序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全面依法治国贯彻到市场运行、经济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一方面,以法治为经营主体划定行为边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持续释放经济活力提供制度激励,促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职权法定、建立权力清单等法治方式明确政府行为的界限,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该法在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以法律形式使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更加清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力,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一个生动例证。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党员、干部既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主动排忧解难,又要坚守廉洁底线。”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要求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既要明确政商交往边界,杜绝权钱交易、利益输送,又要将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衡量政府履职水平的标准之一,积极回应企业经营中的正当需求。强化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确保亲清政商关系落地生根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使优化营商环境有了规则依据、制度依托。企业能够依法提出诉求,政府依法落实相关措施、服务好企业,这就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奠定了法治基石、提供了法治保障,也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经济建设领域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为政治建设划定法治轨道
政治建设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政治建设被纳入法治轨道,这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保障我国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作出重要原创性贡献。
系统阐明党和法的关系、政治与法治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确保政治建设方向正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这两方面工作都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指引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这样的原创性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指引我们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丰硕实践成果。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兴则国兴,党强则国强。如何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重大政治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对解决这一课题作出原创性贡献,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强调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为框架的党内法规体系,夯实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基础,创造性地发挥了法治对于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
为文化建设凝魂聚气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不仅在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等法治实践层面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标识性成果,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了法治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国家建设中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产生了许多既凝聚历史智慧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实践成果。比如,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了中华法治文明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体现了中华法治文明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价值主张;等等。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们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文化根基,指引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法治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凝聚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德法共治传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明确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法治建设的指引、评价和校正作用。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修订后的立法法增加“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社会建设赋能增效
法治对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法治既是社会层面的一种价值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治理手段。无论是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还是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习近平法治思想都有效指引社会主义法治更好为社会建设赋能增效。
以法治保障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保障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推动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民生问题。比如,推动完善并落实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提高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又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依法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如,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的法治保障。在以法治保障民生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丰富的实践成果。
加强法治赋能,不断强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支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机遇,也带来了复杂挑战。必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法治思想注重用法律的准绳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强调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创造性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为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社会治理领域得到更好发挥,我们依靠法治成功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冲击,在有效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保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指引我们不断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法治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根基和力量。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法治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高效。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对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这一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必将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更加完善。此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等多部党内法规出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些人民群众切身可见的变化,成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成果和原创性贡献的有力证明。
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必须使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深入人心,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着眼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指引我们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普及生态环境法律知识。在推动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的同时,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也显著增强,为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营造了有利法治氛围,以法治手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作者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本文由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稿,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辑)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2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