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绘就老区富民崭新画卷

来源:民生网2025-07-24 10:27:18

上世纪70年代,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号角在怀集大地吹响,1500多名洽水青年民兵与社员群众奔赴岳山,以愚公移山的坚毅开启了“向荒山要绿”的征程。如今,这份“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洽水镇生根结果,不仅让68.61万亩林地焕发勃勃生机,更催生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满群山: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走进革命老区洽水镇,满目皆绿。全镇林木绿化率达84.71%,森林覆盖率84.45%,300万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见证着半个世纪的生态守护。2024年,85场植树活动吸引3138人次参与,6836株新苗扎根沃土,茶岩村赵锐标、罗岗村罗文标、罗兆任等85户林业种植大户带头深耕山林,其中19户种植面积超500亩,让松杉混交林绵延6万余亩。

这片绿色宝库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松、红豆杉静静生长,黄腹角雉、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在此栖息,鬣羚、凤头鹃隼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生态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这片厚重的绿色基底,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孕育富民产业的沃土。

林下生金:多元产业铺就富民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洽水镇山林间绽放出别样光彩。海拔千米的新岗林场,云雾常年如纱幔缠绕,温润多湿的气候与肥沃土壤交织,孕育出千余亩新岗茶园这颗生态明珠——所产新岗红茶、绿茶、乌龙茶以醇厚口感与独特风味,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新岗红茶”还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认证,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绿色名片”。

而让这张名片焕发新活力的,正是从香港而来的青年余威。几年前,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香港公职人员的稳定职位,回到父亲深耕多年的怀集新岗林场,接过茶园经营的接力棒。自幼在香港都市长大的他,虽习惯了高效运转的职场节奏,却始终对父亲口中那片“云雾里藏着茶香”的山林心怀向往。这份乡愁与对生态农业的热忱,驱使他告别繁华都市,扎根深山茶园。

带着年轻人的闯劲与创新思维,余威为传统茶园注入了现代基因: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茶树生长数据,让种植更精准;搭建电商销售矩阵,打通从茶山到消费者的直连通道;更依托香港的市场资源与人脉网络,策划“云端品茶会”“茶园研学行”等茶文化体验活动,让新岗红茶的醇厚香气跨越山海,飘进更多港澳家庭。

在余威与团队的精心打理下,新岗茶年产量稳定在1.5万至2万公斤,年产值突破800万元。每到清明至谷雨的采茶旺季,周边村子100余名村民便会来到茶园,参与采茶、晾青、揉捻等工序,其中八成以上是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余威深知技能对村民的重要性,不仅保留了父亲时代的传统制茶技艺教学,更增设标准化生产流程培训,手把手教村民适应现代茶产业的要求。如今,这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人均每年仅此项收入就增加60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从香港公职人员到茶园“新农人”,余威在怀集的山林间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他不仅是茶园的经营者,更成了连接香港与内地乡村的“茶缘使者”,用青春力量续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故事。

新岗林场内的新岗茶园(图/许庆彬)

石莹村、大洞田村的深山里,数千株百年古茶树如沉默的老者,扎根岩缝逾三百年。其中石莹根竹牙鹰山上的一株古茶树,经测定树龄约330年,枝干遒劲如盘龙,每年春季仍能抽发出鲜嫩的芽叶——这便是当地人口中的“深山珍宝”。

守护并唤醒这些古茶树的,是怀集县洽水镇石莹村党支部书记陆远斌这样的“守茶人”。自幼跟着祖辈爬树采茶的他,深知野生茶的珍贵:“这些茶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吸的是山雾,喝的是山泉,味道带着山魂野韵。”

为了让深山好茶走出大山,陆远斌和村民们在镇政府帮助下对接外贸渠道,带着野生茶样品参加国际农产品展会。如今,这些带着高山灵气的野生茶远销海外,成了当地的“国际名片”。

每到采茶季节,山上便会出现村民攀爬古树的热闹景象——200余名村民参与采摘、晾晒、分拣,其中不少是曾外出务工的中年人。“爬树采茶看着险,收入实在!”村民李大姐笑着说,仅采茶一项,她家每年就能多赚8000多元,“守着老树,比外出打工还踏实。”

八洞村的山坳里,连片的砂仁长在稀稀疏疏的树荫下,翠绿叶片下的根梢上、落叶间,藏着饱满的红果——这是当地村民眼中的“黄金果”。洽水镇的生态馈赠,让这里的砂仁天生“高人一等”:完整的生态链让砂仁根梢呈匍匐式生长,加上“彩带蜂”自然授粉,亩产鲜果可达300多斤,较外地产区(根梢匍匐生长、需人工授粉)高出5-6倍。

如今,八洞村砂仁种植面积扩展到4000多亩,年产值达450余万元。村里8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坐落在洽水镇洽水村的澳洲坚果基地。(洽水镇党政办供图)

洽水村的坡地上,连片的澳洲坚果树迎风而立,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正精准灌溉,大疆T60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这片1200亩的种植基地,是澳门青年李永琪交出的“生态答卷”。

三年前,在澳门从事农业科技咨询的李永琪,偶然从朋友口中得知洽水镇的生态优势,专程来考察后动了心:“这里的土壤和气候太适合澳洲坚果了,而且能把澳门的科技资源带过来,做现代化农业。”

李永琪毅然放弃澳门的工作,带着团队扎根洽水,投入1200万元打造基地,引入智能监测设备,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土壤肥力、果树生长状态;无人机植保让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人力成本降低一半。

“基地建起来,咱村就热闹了!”洽水村村民梁阿姨说,基地常年聘请60余名村民负责除草、施肥、采摘,每月工资3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学技术。”如今,基地不仅成了“科技农业示范园”,还带动周边村发展了500多亩配套种植区。

李永琪常说:“澳门与内地本是一家,我想让这里的坚果带着‘科技味’走进澳门,更想让乡亲们的腰包跟着鼓起来。”他也成了乡亲们口中连接澳门与内地乡村的“坚果使者”。

从百年古茶到生态砂仁,从科技坚果到新岗云雾红茶,洽水镇的山林间,每一种产业都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动转化。在这里,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同频共振,续写着岳山造林精神下的绿色新篇。

薪火相传: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从当年“誓向荒山要绿”的大会战,到如今“向山上谋发展”的新实践,革命老区洽水镇延续着岳山造林的精神火种。当年参战的民兵成为造林主力军,如今的镇村干部接过接力棒,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林业经济与经济林协同发展。

作为怀集东部重要林区,洽水镇林地占全县五分之一,曾因过度砍伐面临荒山困境的它,而今通过传承“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精神,实现了从“荒山残林”到“林海粮仓”的蜕变。未来,洽水镇将继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探索林业与林下经济融合新模式,让绿色更浓郁,让百姓更富足,在新时代的绿色征程上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谭上洲 欧洁珍 孔繁柱 黄暖)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